《渔家傲》

时间: 2025-04-27 19:44:53

七月都城争乞巧。

荷花旖旎新棚笊。

笼袖娇民儿女狡。

偏相搅。

穿针月下浓汝佼。

碧玉莲房和柄拗。

晡时饮酒醒时卯。

淋罢麻秸秋雨饱。

新凉稍。

夜灯叫卖鸡头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作者: 欧阳玄 〔元代〕
七月都城争乞巧。荷花旖旎新棚笊。
笼袖娇民儿女狡。偏相搅。
穿针月下浓汝佼。
碧玉莲房和柄拗。
晡时饮酒醒时卯。
淋罢麻秸秋雨饱。
新凉稍。夜灯叫卖鸡头炒。

白话文翻译:

在七月的都城,大家争着乞求巧手。
荷花在新棚下娇艳迷人。
姑娘们娇羞,儿女们机灵,
偏偏搅在一起。
月下穿针时,浓情绵绵。
碧玉般的莲房,花柄微微扭曲。
晡时喝酒,醒来正是卯时。
麻秸淋完,秋雨滋润。
新凉渐起,夜晚灯光下叫卖鸡头炒。

注释:

  • 乞巧:指七夕节时,年轻女孩们乞求巧手,寓意求得巧艺。
  • 荷花旖旎:形容荷花娇美动人。
  • 笼袖:指女子的衣袖,常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羞。
  • 穿针:指在月光下进行穿针引线的活动,代表手艺和爱情的交织。
  • 碧玉莲房:比喻荷花的美丽,莲房指荷花的果实。
  • 晡时:指午后的时光。
  • 鸡头炒:指一种小吃,象征生活的日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玄,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渔家傲》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七夕的乞巧活动,表达了对年轻人生活情感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手艺的重视。

诗歌鉴赏:

《渔家傲》以七月乞巧为背景,展现了年轻人对于爱情与手艺的追求。诗中通过生动的图景,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姑娘们的娇羞,以及在月下穿针的场景,情感真挚而细腻,恰如其分地捕捉了七夕节的氛围。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引发对人情世态的思考,展现了生活的细腻和丰富。

诗中的意象如“荷花”“月下”“碧玉莲房”等,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隐喻了人间情感的细腻。最后一句“夜灯叫卖鸡头炒”,则将生活的平凡与节日的特殊感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整首诗在欢快与沉静之间游走,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月都城争乞巧:在七月的都城,大家都在争相乞求巧艺。
  2. 荷花旖旎新棚笊:新棚下的荷花美丽动人。
  3. 笼袖娇民儿女狡:姑娘们娇羞,儿女们聪明机灵。
  4. 偏相搅:这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5. 穿针月下浓汝佼:在月光下穿针,情感浓郁。
  6. 碧玉莲房和柄拗:形容荷花的美好,花柄微微弯曲。
  7. 晡时饮酒醒时卯:午后喝酒,醒来时已是早上。
  8. 淋罢麻秸秋雨饱:刚淋过麻秸,秋雨滋润。
  9. 新凉稍:新一阵凉意开始。
  10. 夜灯叫卖鸡头炒:夜晚灯下叫卖鸡头炒的小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花比作碧玉,增强了诗的美感。
  • 对仗:整首诗在字句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性。
  • 拟人:将姑娘们的娇羞与儿女的狡黠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呈现了年轻人在七夕节的情感与生活追求,描绘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交融,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活细节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纯洁、美丽和爱情。
  • 月光:象征浪漫与思念。
  • 鸡头炒:代表生活的琐碎与烟火气,体现生活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乞巧”指的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鸡头炒”是什么?
    A. 一种饮料
    B. 一种小吃
    C. 一种花
    D. 一种乐器

  3. “碧玉莲房”中的“碧玉”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荷花的颜色
    B. 月亮的颜色
    C. 水的颜色
    D. 夕阳的颜色

答案:

  1. B. 七夕节
  2. B. 一种小吃
  3. A. 荷花的颜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反映思乡之情。
  • 《红楼梦》中的诗词: 体现爱情与生活的细节。

诗词对比:

  • 《鹊桥仙》(秦观)与《渔家傲》均以七夕为主题,前者更侧重于爱情的表达,后者则结合了生活细节,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