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嘲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英名愧终贾,高节谢巢由。
直取云山笑,空为簪组羞。
浮沉乖俗好,隐显拙身谋。
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满与自嘲。诗中提到,他的名声不如贾谊(贾谊以才华著称但早逝)而感到羞愧;而自己高洁的品格却被谢安(谢安以高洁著称)所超越。他想要直面云山大笑,却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羞愧。身处浮沉的世俗中,他与众不同的处世方式又显得拙笨无能。最终,面对清澈的镜子,他感到惆怅,白发不等到秋天就已显现。
注释:
- 英名: 出色的名声,指声名显赫。
- 愧终贾: 感到惭愧,难以比拟贾谊。
- 高节: 高尚的节操。
- 谢巢由: 谢安与巢由,均为历史上有名的高洁之士。
- 直取云山笑: 直接去面对云山,表达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
- 簪组羞: 指因自己的地位或身份而感到羞愧。
- 浮沉乖俗好: 在世俗的浮沉中,与普通人的追求相悖。
- 隐显拙身谋: 隐藏与显露,意味着自身的拙劣谋划。
- 惆怅: 伤感、忧愁。
- 清鉴: 清澈的镜子,象征自我反省。
- 霜毛: 白发,象征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致力于历史研究与政治改革。他的作品普遍反映出深厚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自嘲》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自处的困境,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与压制,借此诗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自嘲》是一首充满自省与自嘲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名士,表达了自己对身世与才能的失落之感。开篇便以“英名愧终贾,高节谢巢由”两句,直接点出自我意象的卑微与渺小,表明他对贾谊和谢安的仰慕与自愧。接下来的“直取云山笑,空为簪组羞”,则表现出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心态,却又被现实的身份与地位所束缚,无法自由自在地追求理想与快乐。
全诗的意象层次分明,云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而簪组则暗示了世俗的羁绊。尤其在末尾“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不仅揭示了诗人对自身衰老与无奈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短暂、理想难以实现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忧伤而又清晰的自我认知,令人感同身受。通过这种自嘲,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我的失落,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达到了一种深邃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英名愧终贾”:感到自己的声名不如贾谊,内心惭愧。
- “高节谢巢由”:感慨自己的品德高尚却不及谢安。
- “直取云山笑”:希望勇敢无畏地面对理想。
- “空为簪组羞”:因身份而感到羞愧,无法实现理想。
- “浮沉乖俗好”:在世俗中沉浮,难以保持自我。
- “隐显拙身谋”:隐藏自己的计谋,显得拙劣。
- “惆怅临清鉴”:面对镜子,感到惆怅。
- “霜毛不待秋”:白发早生,象征衰老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比贾谊和谢安,突出自身的矛盾与无奈。
- 象征: 云山象征理想,簪组象征世俗的羁绊。
- 反复: 反复提到羞愧与惆怅,加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嘲的形式,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高洁品德的向往与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倡导一种清醒的自我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 象征理想与追求,代表着高远的境界。
- 簪组: 代表世俗的羁绊与身份的束缚。
- 清鉴: 自我反省的工具,象征内心的明镜。
- 霜毛: 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英名愧终贾”中的“英名”是什么意思? a) 英俊的外表
b) 出色的名声
c) 英勇的行为
答案: b -
诗中的“云山”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境
b) 高远的理想
c) 世俗的名利
答案: b -
“惆怅临清鉴”中的“清鉴”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湖水
b) 清晰的镜子
c) 清凉的风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登岳阳楼》 杜甫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自嘲》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虽风格迥异,但均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慨。司马光的自省更为内敛,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