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时间: 2025-02-04 16:22:10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雪中提着篮子出门,生怕偷懒,尽管外面寒冷刺骨,脚下是冰雪。他并不是不能在家里关上门坐着,而是忍受寒冷尚可,忍受饥饿却难以忍耐。那些在寒冬中鸣叫的鸟儿,甚至连一斗米的价值都不及,饥饿的雀鸟和乌鸦同声哀鸣。你这样辛苦地生活到现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广袤的天地,你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携箩:提着篮子。
  • 驱出:走出家门。
  • 敢偷闲:不敢轻易放松。
  • 扃户:关上门。
  • 忍寒:忍受寒冷。
  • 忍饥:忍受饥饿。
  • 升斗:一斗,量词,形容少量。
  • 冻雀饥鸦:指在寒冷中饥饿的鸟类。
  • 悠悠大块:广阔的天地。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民众的苦难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苦难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写出雪中艰辛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与生存的无奈,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是一首以生活苦难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慨。首句“携箩驱出敢偷闲”,便表明了主人公在严寒中为生计奔波的辛苦,身处冰天雪地却仍要勉力出门,令人心生怜悯。接下来的“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诗人进一步深入生活的本质,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忍受寒冷尚且可行,但饥饿则是难以忍受的痛苦。

诗中的“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则通过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寒冬中鸟儿的哀鸣,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在最后的“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诗人发出对生活意义的反思,质问人们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对生活的真正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感情的渲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以及在困境中仍要坚持生存的决心,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与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携箩驱出敢偷闲:提着篮子出门,不敢轻易放松。
  2. 雪胫冰须惯忍寒:脚下是雪,面上是冰,习惯忍受寒冷。
  3. 岂是不能扃户坐:难道他不能关上门待在家里吗?
  4. 忍寒犹可忍饥难:忍受寒冷尚可,忍受饥饿却难以忍耐。
  5. 啼号升斗抵千金:鸟儿的鸣叫连一斗米的价值都不及。
  6. 冻雀饥鸦共一音:寒冷中,饥饿的鸟儿与乌鸦同声哀鸣。
  7. 劳汝以生令至此:你辛苦活到现在究竟为了什么?
  8. 悠悠大块果何心:这广阔的天地,你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寒冷与饥饿的对比,突显生存的艰难。
  • 拟人:鸟儿的鸣叫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共鸣。
  • 反问:最后的反问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艰辛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与苦难。
  • :代表生活的重担与艰辛。
  • 鸣叫的鸟: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 大块:代表广阔的天地,反映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携箩”指的是什么?
    A. 提着鱼
    B. 提着篮子
    C. 提着米

  2. 诗中描述的天气是怎样的?
    A. 炎热
    B. 寒冷
    C. 温暖

  3. 诗中提到的“忍寒犹可忍饥难”是什么意思?
    A. 忍受寒冷和饥饿都很难
    B. 忍受寒冷还可以,忍受饥饿就难了
    C. 忍受饥饿容易,忍受寒冷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哀。
  • 白居易《卖炭翁》:以更具体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反映了经济困境与人情冷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范成大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