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馆怀谷口》
时间: 2025-01-26 02:0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水从台阶下流淌,云彩从山谷口涌出。
想起过去那位身穿白衣的士人,他在石门旁搭建了茅屋。
道德高尚的人不受世俗的束缚,宁静的景色让人忘却了言语。
山中的晚霞和浓密的树荫交织,世事变迁而清雅的享受仍然存在。
官吏们哪有时间去享受这种宁静,内心的幽怀在日夜之间徘徊。
云水并非用于洗涤,月下的藤萝也无法依靠。
长久以来我追求真实的本性,短暂的游玩让我感到低声喧哗的遗憾。
既然出身就要事事都参与,显赫的步伐又怎能与人平起平坐。
注释
- 清泚(清澈的水):指清澈流动的水流。
- 白衣士:古代隐士或有道士人的称谓,象征清白和高尚。
- 结庐:搭建茅屋,隐居的意思。
- 道高杳无累:指高尚的道德境界没有世俗的羁绊。
- 幽怀:内心的幽静情怀。
- 清赏:清雅的享受。
- 高躅:高远的步伐,指成就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其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表现自然景色与情感的融合。韦应物曾任地方官,后隐居于山水之间,是典型的士人诗人。
创作背景
《云阳馆怀谷口》创作于韦应物隐居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昔的缅怀。
诗歌鉴赏
《云阳馆怀谷口》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通过清澈的水流和云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以“清泚阶下流”引入,轻描淡写地展示了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接着,诗人回忆起曾经的白衣士,表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仿佛在借古人之经历来映照自己的心境。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高尚道德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但内心的清雅享受依然存在,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世俗职责的无奈,“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表达了他在官场中难以抽身的苦恼。最后几句更是透露出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与对喧嚣世俗的无奈,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令人产生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泚阶下流:清澈的水从台阶下流淌,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
- 云自谷口源:云彩从山谷口涌出,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念昔白衣士:回忆起曾经的隐士,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结庐在石门:隐士在石门旁搭建茅屋,突出隐居的场景。
- 道高杳无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没有世俗的束缚。
- 景静得忘言:宁静的景色让人忘却了言语,强调自然的美好。
- 山夕绿阴满:山中傍晚时分,树荫浓密,渲染了宁静氛围。
- 世移清赏存:尽管世事变迁,内心的清雅享受仍然存在。
- 吏役岂遑暇:官吏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宁静,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
- 幽怀复朝昏:内心幽静的情怀在日夜之间徘徊。
- 云泉非所濯:云水并非用于洗涤,暗示对生活的感慨。
- 萝月不可援:月下的藤萝无法依靠,象征孤独感。
- 长往遂真性:追求真实的本性,表达了内心的渴望。
- 暂游恨卑喧:短暂的游玩让人感到低声喧哗的遗憾。
- 出身既事世:出身就要参与世事,表达社会责任感。
- 高躅难等论:显赫的步伐难以与人平起平坐,表现出对社会地位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衣士”,以白衣象征隐士的高洁。
- 对仗:如“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展示了诗的韵律美。
- 排比:如“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追求真实自我的渴望,展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泚:象征着纯净与宁静。
- 白衣士:象征高洁和隐逸精神。
- 云泉: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 绿阴:象征宁静和庇护。
- 幽怀:象征内心的清雅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白衣士”象征什么?
- A. 隐士
- B. 官吏
- C. 诗人
- D. 商人
-
填空题:诗中“吏役岂遑暇,____复朝昏”的下一句是?
-
判断题:韦应物的诗风以清新脱俗著称,正确吗?(是/否)
答案
- A. 隐士
- 幽怀
- 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和谐美。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内心的宁静,但韦应物更加强调世俗的纷扰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显洒脱与坦然。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韦应物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