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送黎六郎(寿阳公之子)》
时间: 2025-01-11 07:3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言送黎六郎(寿阳公之子)
作者:韦应物 〔唐代〕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
少姨庙寒花始遍。县闲吏傲与尘隔,
移竹疏泉常岸帻。莫言去作折腰官,
岂似长安折腰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人的形象,他的诗名如同清澈的冰壶一般,但却未必真正清澈。有人说到了嵩山的寺庙,他并不在意世俗的荣华富贵。朱门之内严加教诲,他清晨告别家门,骑马走出东郊,满天飞舞着柳絮。河南的庭院里向府君拜祭,回阳城的路上山间雾气弥漫,山雾朦胧,久不见晴。钓鱼台的水清澈,荷花已然生长,少姨庙的寒花也开始盛开。县衙的闲吏与世俗的尘嚣隔绝,移开竹子让清泉流淌,常常品茗于岸边的草帽之下。不要说去做那低头折腰的官员,何必像长安那样屈膝求官呢。
注释
- 冰壶:指清澈透明的水,象征年轻人的才华。
- 黄绶:指官职的象征,代表权势和地位。
- 朱门:指达官贵人的家,象征繁华的世俗生活。
- 飞絮:指春天柳树飞舞的柳絮,象征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 钓台:钓鱼的平台,象征着隐逸的生活。
- 折腰官:意指屈从于权贵,形容贪图名利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字子云,号缘溪,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常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送别黎六郎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世俗官场的冷淡态度。身为士人的他,深知官场的复杂与艰辛,因此希望黎六郎能够保持一颗清明的心。
诗歌鉴赏
《杂言送黎六郎》是一首表现友谊与对生活态度的诗作。诗中,韦应物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黎六郎的年轻才华与未来前景。他通过“冰壶见底未为清”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虽然黎六郎的才华出众,但世事纷扰,真正的清明不易得。接着,诗人提到的不在意“黄绶”的态度,展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表达了对高洁志向的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韦应物通过描写周遭的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无论是“钓台水渌”还是“少姨庙寒花”,都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仿佛在鼓励黎六郎在仕途与隐逸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最后的“莫言去作折腰官”,更是以强烈的对比强调出追求名利的可笑,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坚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冰壶见底未为清:即使是冰壶见底,未必真正清澈,象征年轻人的才华未必能在世俗中显现。
- 少年如玉有诗名:比喻年轻人如同美玉般珍贵,才华横溢,名声在外。
- 闻话嵩峰多野寺:提到嵩山的多寺,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不嫌黄绶向阳城:不在乎世俗的名利,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少年如玉”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特质。
- 对仗:如“朱门严训朝辞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飞絮”、“寒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强调在名利与理想之间的选择,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唐代士人对传统官场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冰壶:象征清澈的才华与高洁的品德。
- 黄绶:代表官职与世俗的名利。
- 飞絮:象征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 寒花:暗示隐逸生活中的清冷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壶”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才华
- C. 财富
- D. 权势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积极向往
- B. 轻视
- C. 无所谓
- D. 渴望权力
-
“少年如玉”中的“玉”指的是什么?
- A. 价值
- B. 纯洁
- C. 美丽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韦应物《杂言送黎六郎》与王维《庐山谣》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韦应物更注重对友人的送别与劝诫,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韦应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