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当(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时间: 2025-01-11 09:56: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畅当(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作者:韦应物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盗贼从东山起事,英俊之士正未曾闲着。
听说你刚刚应募,士气已在京城之间激荡。
你的出身在文人圈子里,高步不可企及。
青袍还未解开,白羽已插在腰间。
曾经你如同琼树的枝条,如今却已饱经风霜。
在秋天的郊外细柳小路上,骑马归来在夕阳下。
男子汉应当为国家出征,打败敌人如同摧毁山岳。
何必在州府里做官,白白让鬓发变得斑白。
注释:
- 寇贼:指敌人或盗贼。
- 籍籍:形容声势浩大,众人聚集。
- 文翰场: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青袍:指士人的服装,象征其身份。
- 琼树:比喻曾经的美好,如今却饱受风霜。
- 细柳道:形容秋天的乡间小路,景色优美。
- 丈夫:指有志之士,强调男子汉的责任。
- 州府:地方政府,指官场。
典故解析:
- 琼树:象征曾经的荣耀与美好,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白羽:古代士兵的标志,象征着从军的身份和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参军的士人的鼓励,传达了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寄畅当》是一首充满豪情和激昂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战乱与士人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英俊豪杰的赞美。前两句直接揭示了战争的迫切性,东山上的盗贼让人心惶惶,正是这种背景下,诗人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诗中,“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描绘了士人尚未脱去平日的文人服饰,却已准备好投入战斗,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而“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更是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年轻人从曾经的光辉岁月到如今面临的艰苦境遇,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最后两句更是高潮,强调了“丈夫当为国”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出一种激昂的爱国情怀。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对理想的追求,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描绘了敌人起事的紧迫性,英俊之士正需要出征。
-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传达出对士人应募的关注与期待。
-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强调士人的高贵出身与社会地位。
- 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象征从文人到战士的转变。
-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对比年轻时的光辉与现在的风霜,感慨时间的流逝。
- 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描绘归程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苍凉感。
-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强调了男儿的责任与勇气。
-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批判了在官场混日子的消极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青袍与白羽的对比,展现身份的转变。
- 比喻:将敌人比作山,强调敌人之强大与战斗的艰难。
- 排比:增强语气的激昂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激励士人勇于参军,为国家出征,强调爱国情怀和个人责任。
意象分析:
- 青袍:象征文人身份,代表知识与文化。
- 白羽:象征武士身份,代表勇气与责任。
- 琼树:象征美好与光辉的过去,暗示人生的无常。
- 秋郊细柳道:营造出一种凄凉的乡村景象,衬托出士人的归属感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袍”象征什么?
A) 文人的身份
B) 战士的身份
C) 官员的身份 -
诗人对士人参军的态度是?
A) 消极
B) 中立
C) 积极 -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中表达的情感是?
A) 失落
B) 自豪
C) 平静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寄畅当》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士人的期待,但韦应物更侧重于鼓励出征的豪情,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战乱中的沧桑与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