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象山先生
王有大 〔宋代〕
笃学光前哲,知言众所迷。
学同颜氏好,功与孟轲齐。
献替心弥切,藩经政可稽。
儒官俨遗像,垂范逢江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象山先生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人称赞他是笃学的先哲,深知人心之惑。他的学问与颜氏相当,成就与孟子并驾齐驱。诗人心中对他的追思愈发深切,认为他的学识和政治才能值得后人借鉴。他的儒家形象在江西地区依然受到景仰,影响着后人。
注释:
- 笃学:指对学问的追求非常认真。
- 光前哲:指光明的前辈哲人,这里用以称赞先生。
- 颜氏:颜回,孔子的弟子,因其才德而被称道。
- 孟轲:即孟子,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 献替:指献出自己的心意,替代他人。
- 藩经:治理政事,藩指国家的边界或宗族,形容治理的能力。
- 儒官:指儒家文化的官员,强调其道德和学识。
典故解析:
- 颜氏:颜回以其忠诚和智慧而受到尊重,是儒家理想中的贤者。
- 孟轲:孟子的学说强调人性本善,被誉为“大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有大,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象山先生的追悼之时,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贤者的怀念,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文化追求和道德观。
诗歌鉴赏:
《挽象山先生》是一首充满敬意和怀念的挽歌,诗人在其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老师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诗的开头“笃学光前哲”,直接点明了象山先生的学识和影响力,展现了对其才德的高度赞赏。接着,诗人提到“学同颜氏好,功与孟轲齐”,把象山先生与古代两位伟大儒者相提并论,显示出他在学术和道德上的卓越地位。
诗的中后部分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象山先生的追思之情,通过“献替心弥切”展现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失去良师的悲痛和敬仰之情。同时,“儒官俨遗像,垂范逢江西”则强调了象山先生的影响力在当地的延续,影响着后人的道德追求和治国理政的思想,诗人用这样的方式将对老师的怀念与对其思想的继承紧密结合。
整首诗不仅是对一位贤者的悼念,更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尊重。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知德者的敬仰,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笃学光前哲:称赞象山先生是一位尊重学问的哲人,深受后人敬仰。
- 知言众所迷: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看透众人的迷惑。
- 学同颜氏好:与颜回的学问相当,显示其学识渊博。
- 功与孟轲齐:成就与孟子相当,突显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 献替心弥切: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怀念之情愈发深切。
- 藩经政可稽:认为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值得后人借鉴。
- 儒官俨遗像:象山先生的形象和影响依然存在,成为后人的榜样。
- 垂范逢江西:在江西地区,他的思想和行为仍然受到尊重和模仿。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学同颜氏好,功与孟轲齐”,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献替心弥切,藩经政可稽”形成排比,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连贯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象山先生的怀念与尊敬,通过对比与赞美,展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意象分析:
- 笃学:象征着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精神。
- 光前哲:象征着理想中的人格与智慧。
- 儒官:象征着理想的士人形象,代表着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光前哲”指的是谁?
- A. 孟子
- B. 颜回
- C. 象山先生
- D. 王有大
-
诗人将象山先生与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 A. 孔子与老子
- B. 颜回与孟子
- C. 荀子与庄子
- D. 朱熹与陆九渊
-
“儒官俨遗像”中“儒官”主要指什么?
- A. 武官
- B. 士人
- C. 商人
- D. 农民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登高》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可以将《挽象山先生》与杜甫的《秋夕》进行对比,两者均表达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贤者的敬仰,但风格和意境各有不同。王有大的诗更多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现实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