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云庵》
时间: 2025-02-04 15:2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云庵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天地等蘧庐,结庐复何事。
一间亦寄耳,况乃寄所寄。
我身正似云,於此适相值。
买邻不用钱,平分有余地。
岂不爱专壑,孤立圣所惧。
平生志八荒,泽物乃吾素。
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
出处两何心,得非以时故。
造物无全功,苍生竟谁吁。
石床坐忘言,各分一半愧。
白话文翻译:
天地间如同草庐,建立庐舍又有什么用呢?
这一间庐舍也不过是寄托而已,更何况是寄托的寄托。
我自身就如同云彩,在此恰好相遇。
邻居的土地无需金钱购买,大家平分着剩余的空间。
难道不应该去爱那专属的山谷,独自一处的圣地让我惧怕?
我一生志向广阔,关爱众生原是我的本性。
我行走如云不随,云行我也能停留。
出处和归处在何处,难道不是因为时光的关系?
造物并非尽善尽美,苍生又有谁来叹息?
石床上坐着忘却言语,彼此分担着一半的惭愧。
注释:
- 蘧庐:指草屋,象征简朴的居所。
- 寄:寄托、依附。
- 专壑:专属的沟壑,指特定的地方。
- 泽物:关爱万物,造福众生。
- 坐忘言:意指忘却言语,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他的作品多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的态度,体现了道教的思想,推崇自然、随性而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半云庵》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天地等蘧庐,结庐复何事”开篇便设下了一个简单而深邃的意境,质疑人们建立庐舍的意义,似乎在说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心灵的寄托。
诗中的“我身正似云,於此适相值”,将自我与自然相互交融,显示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作者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共生,不必拘泥于世俗的繁杂。接着,诗中提到的“买邻不用钱,平分有余地”,则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轻松态度,强调共享与互助的精神。
整首诗在表达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尤其在“造物无全功,苍生竟谁吁”的句子中,流露出对人世间局限性的感叹。诗的最后一句“石床坐忘言,各分一半愧”则通过意象的凝练,表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宿与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地等蘧庐:天地间如同草庐,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
- 结庐复何事:建立庐舍又有什么意义,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质疑。
- 我身正似云:我如同云彩,体现出一种飘逸的状态。
- 岂不爱专壑:难道不应该珍惜特定的地方吗,揭示作者的内心挣扎。
- 造物无全功:对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反映出一种对生命局限的认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身比作云,传达出无拘无束的情感。
- 对仗:如“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形成音韵的美感。
- 象征:庐舍象征简单生活,云象征自由。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对世俗的超然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意象分析:
- 云: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代表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 庐舍: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
- 石床: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反思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我身正似云”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物质的追求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他人的依赖
-
“造物无全功”这句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对自然的绝对信任
- B) 对生命局限的思考
- C) 对社会的批评
答案:
- B) 宋代
- B) 对自由的向往
- B) 对生命局限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鹿柴》 - 王维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比较林景熙的《半云庵》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均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林景熙更多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归宿与社会的疏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林景熙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隐士文化与宋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