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窦泽处士二首》
时间: 2025-01-22 12:1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窦泽处士二首
—— 罗隐
兰亭醉客旧知闻,
欲问平安隔海云。
不是金陵钱太尉,
世间谁肯更容身。
鳌背楼台拂白榆,
此中槎客亦踟踌。
牢山道士无仙骨,
却向人间作酒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兰亭之地的醉客,昔日的好友传来消息,想问对方的平安却因隔着海洋而无从得知。不是金陵的钱太尉,世上还有谁能再容得下我呢?鳌背上的高楼轻拂着白色的榆树,这里的一位桨客也在踌躇不前。牢山的道士虽无仙人的骨气,却在世间做着酒徒。
注释:
- 兰亭:指兰亭,古代著名的文人聚会之地,象征着文人雅士的交往。
- 醉客:指在兰亭饮酒作乐的客人。
- 平安:安康、平安。
- 金陵:即南京,古代重要城市。
- 钱太尉:历史上著名的官员,象征权势。
- 鳌背楼台:比喻高耸的楼台,像龙的背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
- 槎客:指乘木筏的人,象征漂泊的生活。
- 牢山道士:指某个道士,表示其不具备真正的仙人风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罗隐(835年-901年),唐代诗人,字季长,号逸少,擅长诗文,尤其以五言绝句而闻名。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远游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漂泊与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罗隐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以兰亭为引子,表达了对往日友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诗人在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结合,鳌背楼台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通过“欲问平安隔海云”的字句,诗人表达了隔海相望的无奈与思念的沉重,而“不是金陵钱太尉,世间谁肯更容身”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在与世无争的道士与酒徒的对比中,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探寻显得格外突出。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罗隐的这种情感表达,恰恰是唐代士人特有的心境,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兰亭醉客旧知闻:提到兰亭的醉客,暗示与友人的旧交情。
- 欲问平安隔海云:想询问友人安好,但因距离而无法。
- 不是金陵钱太尉:并非依靠权势,反问身世的孤独与无奈。
- 世间谁肯更容身:感慨在世间找不到归属感。
- 鳌背楼台拂白榆:描绘自然景观,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此中槎客亦踟踌:桨客的踌躇,暗示诗人内心的犹豫。
- 牢山道士无仙骨:道士并非真正的仙人,反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却向人间作酒徒:道士选择世俗的生活,体现对理想的放弃。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鳌背楼台”)、对仗(如“欲问平安隔海云”与“世间谁肯更容身”)等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流露出孤独与漂泊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兰亭:友谊与文人聚会的象征。
- 醉客:象征怀旧与饮酒作乐的自由。
- 金陵:代表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 鳌背:自然之美与高远志向的象征。
- 槎客:漂泊与不安的象征。
- 道士:理想与现实的对照,隐喻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兰亭醉客指的是谁? A. 作者的朋友
B. 醉酒的客人
C. 道士 -
诗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南京
C. 杭州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罗隐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共同的主题,即对孤独与友谊的思考。李白在酒中寻找伙伴,而罗隐则是在思念中感受孤独,两者都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