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

时间: 2025-01-11 14:22:10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

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
——罗隐 〔唐代〕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孤舟上漂流时的思绪与情感。他在江上行驶了多少路程,每次停泊在孤舟上,心中便会生出许多情感。山的颜色已经随着游子的离去而变得遥远,水波纹仍旧能认出主人是他清澈的心。对亲友的恩情如同海和高山一般厚重,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而心中的恨意却像烟花般随处绽放。百尺高的帆船上,两行泪水不断流下,回首望去,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注释:

  • 縠江:清澈如丝的江水,指的是水流清澈之意。
  • 孤舟:指的是孤独的小船,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漂泊。
  • 恩如海岳:恩情如同海洋和山岳般深重,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慨。
  • 恨似烟花:恨意如同烟花般瞬息万变,象征着感情的脆弱与瞬间。
  • 峥嵘:指高耸的山峰,引申为伟大或辉煌的事物,表示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834年-902年),字梦阮,号少微,晚唐诗人,擅长五言绝句,风格多样,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正值晚唐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诗人的游子心态与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愁别绪及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是一首抒发游子思乡情绪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江水、山色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漂泊过程中的孤独与寂寞。首句“縠江东下几多程”,以细腻的水波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既有对旅途的叹息,也隐含了对友人的思念。接下来的“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进一步对比了山水的变迁与内心情感的恒久,表现了尽管身处异乡,依旧对故人的情感如水般清澈。后半部分中“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对比了恩情的深厚与恨意的瞬息,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最后一句“百尺风帆两行泪”,则是诗人心中无法言表的情感,泪水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縠江东下几多程”:开篇描绘江水的清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2. “每泊孤舟即有情”:每次停船,心中便会涌起情感。
    3. “山色已随游子远”:山的颜色随着游子的远去而变得遥远,象征着离别。
    4. “水纹犹认主人清”:水波虽在变动,却依然能认出主人的情感。
    5. “恩如海岳何时报”:恩情如同海洋和高山般厚重,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6. “恨似烟花触处生”:恨意如烟花般瞬息万变,暗示情感的脆弱。
    7. “百尺风帆两行泪”:高高的帆船上留下两行泪水,表达了游子的伤感。
    8. “不堪回首望峥嵘”:难以回首过去的辉煌,心中充满了感慨。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恩如海岳”、“恨似烟花”)、对仗(“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游子的孤独。
  • 山色:代表着故土与思乡之情。
  • 泪水:象征着离别的痛苦与对过往的怀念。
  • 风帆: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恩如海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恩情的深重
    • B. 恩情的短暂
    • C. 恩情的平淡
    • D. 恩情的复杂
  2. “不堪回首望峥嵘”中的“峥嵘”指的是什么?

    • A. 高山
    • B. 过去的辉煌
    • C. 未来的希望
    •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王维的风格更为淡雅,强调自然与情感的和谐,而罗隐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艺术风格迥异,展现了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