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
时间: 2025-01-10 22:2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
许浑 〔唐代〕
楚客送僧归故乡,
海门帆势极潇湘。
碧云千里暮愁合,
白雪一声春思长。
满院草花平讲席,
绕龛藤叶盖禅床。
怜师不得随师去,
已戴儒冠事素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楚地的客人送别一位僧人回乡的情景。诗的开头,送行的船帆在海口上迎风而起,直指潇湘的方向。映衬着晚霞的碧云在千里之外,似乎带着愁绪,白雪飘落的声音也勾起了春天的思念。诗人回到院中,看到花草平铺在讲席上,藤蔓环绕着香炉,遮盖了禅床。最后,诗人对师父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感叹自己不能随师而去,只能戴上儒冠,事奉于素王。
注释: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客人。
- 海门:指海口,船只出航的地方。
- 潇湘:指潇水和湘江,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碧云千里:形容广阔的天空和悠远的愁情。
- 白雪一声:指雪花飘落的声音,象征着思乡的情感。
- 满院草花:形容院子里的草花盛开,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怜师不得随师去:表达对师父的心痛与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字子安,号静斋,唐代诗人,生于晚唐时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闲适的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佛教的关注和对师道的尊重。诗中透出一种对高僧的敬仰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僧人的情景,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诗人以“楚客送僧归故乡”引入,直接点明主题,展现了送别的场景。接着“海门帆势极潇湘”描绘了海上帆船的形象,既有动感,又隐含着对故乡的依恋。接下来的“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愁绪,展现了人对美好春天和故乡的向往。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满院草花平讲席”与“绕龛藤叶盖禅床”,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和对禅意的追求。最后两句“怜师不得随师去,已戴儒冠事素王”则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惆怅,表达了对师父的敬仰和自身处境的反思。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许浑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客送僧归故乡:一位来自楚地的客人正在送别一位僧人回到故乡,开头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 海门帆势极潇湘:描写帆船在海口迎风而起,指向潇湘,展现了离别的场景和对故乡的向往。
- 碧云千里暮愁合:千里的碧云在黄昏时分,仿佛将愁绪汇聚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 白雪一声春思长:雪花飘落的声音触动了春天的思绪,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满院草花平讲席:院子里的草花盛开,形成了一种闲适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安逸的生活。
- 绕龛藤叶盖禅床:藤蔓环绕在香炉周围,遮住了禅床,展现了禅意和自然的交融。
- 怜师不得随师去:表达了对师父的怜惜与不舍,流露出对师道的尊重。
- 已戴儒冠事素王:诗人已经戴上儒冠,承担起世俗的责任,暗示了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雪一声春思长”,将雪花的声音比喻为春思,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碧云千里”和“白雪一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草花”、“藤叶”,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师父的敬仰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的无奈和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客:象征着游子与故乡的联系,充满了离愁别绪。
- 海门:代表离别的起点,暗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 碧云:象征远方与希望,承载着思乡的情感。
- 白雪:代表纯洁与思念,寄托着对往昔的怀念。
- 草花:象征宁静与安逸,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藤叶: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营造出禅意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客”指的是哪种身份的人?
- A. 商人
- B. 游子
- C. 僧人
- D. 官员
-
“海门帆势极潇湘”中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西北
- C. 北方
- D. 东南
-
诗人对师父的感情如何表现?
- A. 轻视
- B. 佩服与不舍
- C. 无所谓
- D. 反感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许浑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思考,而王勃的诗则更侧重于友谊与壮志,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许浑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