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德润赴礼部试》

时间: 2025-01-10 22:33:26

雨意止还作,天容寒未舒。

无聊怀剧论,何幸过穷居。

举白夜酾酒,剪黄朝荐蔬。

新诗閒鼓吹,旧隐乱丘墟。

轩冕时何晚,山林计亦疏。

中兴屈群策,入告莫踌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德润赴礼部试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雨意止还作,天容寒未舒。
无聊怀剧论,何幸过穷居。
举白夜酾酒,剪黄朝荐蔬。
新诗閒鼓吹,旧隐乱丘墟。
轩冕时何晚,山林计亦疏。
中兴屈群策,入告莫踌躇。

白话文翻译:

在雨意渐止又复出现的时候,天空的寒冷依然没有舒展。我无聊地怀念那些激烈的讨论,能在这样的穷乡僻壤相遇,真是幸运。夜晚举杯畅饮,清晨采摘新鲜的蔬菜。新作的诗歌在悠闲中被吟唱,而旧时的隐居则被混乱的丘陵所覆盖。如今的高官厚禄何时才能到来,山林间的计划也显得稀疏。中兴之际,众人的策划都屈服于此,我希望你能不再犹豫。

注释:

  • 雨意止还作:雨的感觉停止了,但又似乎要继续下去。
  • 天容寒未舒:天气依然寒冷,未见晴和。
  • 无聊怀剧论:感到无聊,怀念激烈的议论。
  • 举白夜酾酒:在白夜时分举杯酌酒。
  • 剪黄朝荐蔬:在清晨时节剪下新鲜的蔬菜。
  • 新诗閒鼓吹:新作的诗歌在悠闲中被吟唱。
  • 旧隐乱丘墟:旧时的隐居之地已被混乱覆盖。
  • 轩冕时何晚:高官厚禄何时才能到来。
  • 山林计亦疏:山林中的计划也显得空泛。
  • 中兴屈群策:中兴之际,众人的策划都屈服于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字德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王之道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安定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之道送别友人杨德润赴礼部考试之际。诗中渗透着对友人的祝福,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之道的《送杨德润赴礼部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天气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雨意的反复象征着生活的波动,而寒冷的天空则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接着,诗人将自己无聊的思绪与激烈的讨论相对比,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举杯畅饮和晨采蔬菜的场景,传达出一种悠闲而又淡泊的生活态度。他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日子里,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然而,转而又提到对未来的忧虑,尤其是对高官厚禄的渴望与追求,显示出他对自身前途的深思。最后,诗人鼓励友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意止还作: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显示出诗人的细腻观察。
  2. 天容寒未舒:天气寒冷,心情也受到影响。
  3. 无聊怀剧论:表达对往昔讨论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4. 何幸过穷居:强调了与友相聚的珍贵。
  5. 举白夜酾酒:展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6. 剪黄朝荐蔬:描绘了自然之美与生活的朴实。
  7. 新诗閒鼓吹:对新作的自信与喜悦。
  8. 旧隐乱丘墟: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怀念与叹息。
  9. 轩冕时何晚:对未来的期盼与焦虑。
  10. 山林计亦疏:生活计划的稀疏与无奈。
  11. 中兴屈群策: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例如,雨意的象征使诗人心情的表达更加形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同时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意:象征着人生的波动与不定。
  • 寒天: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代表放松与友情的联结。
  • 蔬菜:象征着朴实的生活与自然的馈赠。
  • 诗歌:象征着艺术与理想的追求。
  • 山林:象征着隐逸与自我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诗”指的是什么?

    • A. 旧诗
    • B. 新创作的诗歌
    • C. 古诗
    • D. 诗歌的评论
  2. “无聊怀剧论”中的“剧论”意为:

    • A. 激烈的讨论
    • B. 轻松的聊天
    • C. 感伤的诗歌
    • D. 生活的琐事
  3. 诗中提到的“轩冕”指的是:

    • A. 官职和名声
    • B. 山林
    • C. 酒
    • D. 朋友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送杨德润赴礼部试》与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离别之情,但王之道更加注重对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王之道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