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亭》

时间: 2025-02-04 16:32:01

收拾风烟锁翠微,乱山穷处结岩扉。

青天不尽鸟飞尽,吴楚川原似衲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亭
范成大 〔宋代〕
收拾风烟锁翠微,
乱山穷处结岩扉。
青天不尽鸟飞尽,
吴楚川原似衲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水意境。诗人用“收拾风烟锁翠微”来形容山间的景色,山的轮廓隐约在烟雾之中。接着提到“乱山穷处结岩扉”,表现出蜿蜒的山峦与岩石交错的场景。然后,诗人通过“青天不尽鸟飞尽”传达出天高云淡中鸟儿飞翔的情景,但似乎没有尽头。最后一句“吴楚川原似衲衣”则用比喻将广阔的吴楚大地与僧人穿的袈裟相提并论,给人一种宁静而宽广的感觉。

注释:

  • 收拾:整理、收拾。
  • 风烟:指山间的云雾。
  • 翠微:青翠的山色。
  • 乱山:指复杂的山脉。
  • 穷处:尽头,极处。
  • 岩扉:岩石的门口,形容山的入口。
  • 青天:晴朗的天空。
  • 不尽:没有尽头。
  • 鸟飞尽:鸟儿飞的声音消失。
  • 吴楚:指中国东南的两个地区,象征广阔的土地。
  • 川原:指平原和山川。
  • 衲衣:僧人的袈裟,这里用以比喻广袤的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璧,号宰予,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生于江南,擅长咏物怀人,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寻求心灵的安宁与寄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动乱的无奈。

诗歌鉴赏:

《泉亭》是范成大的一首山水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全诗以“收拾风烟锁翠微”开篇,既描绘了山间的美丽风光,又渗透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的笔触轻盈,似乎将自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恰到好处。接下来的“乱山穷处结岩扉”则展现了复杂的山脉与神秘的岩石,给人一种探险的感觉。第三句“青天不尽鸟飞尽”展现了辽阔的天空,鸟儿在天际自由飞翔,似乎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最后一句“吴楚川原似衲衣”运用比喻,将自然的广袤与僧人的袈裟相提并论,凸显了土地的宽广与生命的朴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范成大山水诗的典范之作,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与人生态度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收拾风烟锁翠微:在山间,云雾缭绕,山色青翠被锁住,形成了一幅清幽的画面。
  2. 乱山穷处结岩扉:在错综复杂的山脉尽头,岩石似乎在交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门。
  3. 青天不尽鸟飞尽:即使在晴朗的天空中,鸟儿的飞翔似乎没有尽头,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
  4. 吴楚川原似衲衣:将广袤的土地比作僧人的袈裟,表达了自然的宁静与宽广。

修辞手法

  • 比喻:最后一句将土地比作衲衣,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鸟儿的飞翔描绘了生动的自然场景,赋予了自然以灵动的气息。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动荡的反思与无奈,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烟: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转。
  • 翠微:代表自然的美与宁静。
  • 岩扉:象征通往未知与探索的入口。
  • :象征自由与灵动。
  • 川原:象征广阔的土地与人类生存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收拾风烟锁翠微”所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a) 幽静的山水
    b) 热闹的城市
    c) 纷争的战场

  2. 最后一句“吴楚川原似衲衣”中的“衲衣”比喻了什么? a) 诗人的衣服
    b) 广阔的土地
    c) 乡村的田地

  3.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由的向往
    b) 对战争的渴望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1. a) 幽静的山水
  2. b) 广阔的土地
  3. a) 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展现了豪放的情感,但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畅快,而范成大的《泉亭》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