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晨晴颇懒,昨夜雨犹声。
欲社燕先觉,半春莺未鸣。
诗非一字苦,句岂十分清。
参透江西社,无灯眼亦明。
白话文翻译:
今天早晨天气晴朗,我显得有些懒散,昨夜的雨声仍在耳边回响。
想要社燕(即迎接春燕),却发现春天已经过了一半,黄莺还未唱鸣。
写诗并非只是字句的苦涩,句子是否清晰又何必在意?
只要领悟了江西的社(日常生活),即使没有灯光,眼前的世界也会明亮。
注释:
- 社燕:指春燕,古代人们在春天欢迎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半春:指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强调时光流逝的感觉。
- 江西社:指江西地区的社日(即祭祀活动),代表着民间生活的热闹与和谐。
- 无灯眼亦明:即使没有光源,眼睛也能看得清楚,暗示心灵的明亮与觉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诗风清新自然,有"诗中有画"之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春日,是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描绘了春日的懒散与自然的声音,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的懒散气氛为背景,诗人在晨光中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节奏。开头两句以“今晨晴颇懒,昨夜雨犹声”描绘了春天的明媚与雨后清新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懒散与放松。随后提到“欲社燕先觉,半春莺未鸣”,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燕子尚未归来,莺鸟尚未鸣唱,似乎暗示了生活的节奏与时光的无情流逝。
接下来两句“诗非一字苦,句岂十分清”则转向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诗人认为诗歌不仅是字句的堆砌,关键在于内心的感悟与表达。最后一句“参透江西社,无灯眼亦明”则是升华,意在表达即便在黑暗中,心灵的觉悟能使一切变得明亮。这种从自然景观到内心感悟的转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晨晴颇懒:今天天气晴好,诗人感到懒散,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昨夜雨犹声:昨夜的雨声依然在耳边回响,唤起诗人对昨日的回忆与感慨。
- 欲社燕先觉:想要迎接春燕的到来,但似乎意识到时光已逝。
- 半春莺未鸣:春天已过半,黄莺还未鸣叫,暗示春天的迷惘与期待。
- 诗非一字苦:写诗并不仅仅是字句的艰难,强调诗的内在情感。
- 句岂十分清:句子是否真清晰并不重要,反映出对创作的宽容态度。
- 参透江西社:领悟到江西的社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 无灯眼亦明:即使没有灯光,眼睛仍能看见,象征着内心的觉悟与智慧。
修辞手法:
- 对比:今晨的晴和昨夜的雨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时间的流逝。
- 象征:燕子与莺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体现了诗人的期盼。
- 比喻:无灯眼亦明,比喻内心的明亮与智慧,强调心灵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对自然的敏感,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诗中多次提及春燕与莺鸟,反映出对春天的期待。
- 雨声:象征着过去的回忆与感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明亮:代表着内心的清晰与觉悟,强调心灵的光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今晨晴颇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A. 兴奋
B. 懒散
C. 忧虑 -
“无灯眼亦明”中的“明”指的是什么? A. 光亮
B. 智慧
C. 愉悦 -
诗中提到的“社燕”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春天的象征
C. 祭祀活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杨万里与王维的春日描写都充满了自然气息,王维的诗更倾向于禅意,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具生活气息与哲思。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