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良知良能》

时间: 2025-01-27 03:36:47

孩提亲长根天性,尧舜由来共一初。

情欲既趋天者灭,反疑性恶复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子·良知良能
孩提亲长根天性,尧舜由来共一初。
情欲既趋天者灭,反疑性恶复何如。

白话文翻译:

在孩提时代,亲近根本的天性,尧舜时代的人们也都是这般纯朴。
当情欲趋向天性被抹杀时,反而怀疑人性本恶又该如何呢?

注释:

  • 孩提:指儿童时期,强调纯真无邪的天性。
  • 亲长:亲近、依恋,表示自然的倾向。
  • 根天性:本性,天生的性情。
  • 尧舜:古代贤明的君主,象征理想的治国者。
  • 情欲:指人的欲望和情感。
  • 天者:指天性或自然的本质。
  • :消减或消除。
  • 性恶:人性本恶的理论,源于荀子的观点。
  • 复何如:又该如何,表达疑问和困惑。

典故解析:

  • 尧舜:尧和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他们的治理被视为理想的政治榜样。提到他们,意味着强调人们的本性与道德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哲理性和人文关怀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思想活跃的时期,社会对人性的讨论愈发深入。陈普在诗中探讨了人性与天性的关系,反映了对教育和道德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孩提时代的天性出发,探讨了人性与情欲之间的辩证关系。开篇的“孩提亲长根天性”强调了人性中的纯真与本质,结合“尧舜由来共一初”,更是将理想化的君主所代表的美德与每个人的本性相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对古代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当代人性的一种反思。

接下来的“情欲既趋天者灭”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当人类的欲望与情感偏离了本性时,这种偏离是否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最后一句“反疑性恶复何如”更是对人性本恶论的质疑,表现出作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深邃而不失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探讨天性与情欲的关系,诗人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真实,保持对善良本性的坚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孩提亲长根天性:指出人们在儿童时期的纯真本性,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
  • 尧舜由来共一初:将古代贤明君主的德行与本性相结合,表明理想与本性并不矛盾。
  • 情欲既趋天者灭:当个体的情欲偏离了自然本性时,随之而来的将是本性的消亡。
  • 反疑性恶复何如:提出疑问,反思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表现出对人性的复杂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儿童纯真和成年后情欲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形式使得诗句充满思考,引人深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人性与天性之间的关系,质疑人性本恶的观点,表明内心的善良与纯真应当得到珍视与保护,反映出对教育和道德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孩提:象征纯真与无邪。
  • 天性:代表人类的本质与内在良知。
  • 尧舜:象征理想与道德的高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尧舜”代表什么?

    • A. 现代的君主
    • B. 古代理想的治国者
    • C. 儿童的天性
  2. “情欲既趋天者灭”说明了什么?

    • A.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 B. 人的情欲与天性相悖会导致本性的消亡
    • C. 人应该追求情欲
  3.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人性本恶
    • B. 对人性本善的反思
    • C. 对教育的批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关于人性的讨论
  • 《荀子》中的性恶论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对比,探讨人性与情感的交错,反映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压迫与呼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论语解读》
  • 《荀子与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