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荔枝
作者: 刘望之〔宋代〕
沪戎瘴疠窟,闽粤山水乡。
如何产此物,烂然照炎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生长环境,前两句提到的是沪(上海)和戎(指西南地区)的瘴气之地,以及闽(福建)和粤(广东)的山水乡村,暗示荔枝是在这样特殊的地方生长的。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对荔枝的惊叹,问道:这样的美味是如何在这炎热荒凉的地方产生的,荔枝的红艳果实宛如在烈日下闪烁的光辉。
注释:
- 沪戎:沪指的是上海,戎则是指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常常有瘴气。
- 瘴疠窟:瘴气是指湿热环境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窟就是洞穴,暗指环境的恶劣。
- 闽粤:闽是福建,粤是广东,都是荔枝的主要产地。
- 烂然:形容荔枝鲜艳的颜色,像是烂熟的样子。
- 炎荒:炎热而荒凉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望之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并融入了个人感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荔枝盛产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荔枝的生长环境,表达对这美味水果的赞美和对其生长条件的惊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的前两句对比了荔枝的生长环境,沪戎的瘴气与闽粤的秀美山水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荔枝的独特之处。同时,“如何产此物”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奇迹的好奇和惊叹,似乎在探讨荔枝如何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反映出自然的神秘与生命的韧性。最后一句“烂然照炎荒”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成熟荔枝的诱人色彩,不仅让人感受到果实的美味,也传达出一种热烈而奔放的情感。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沪戎瘴疠窟:描述荔枝的生长环境,表现出荔枝生长在不适合的地方。
- 闽粤山水乡:描绘了荔枝的理想生长地,形成对比。
- 如何产此物:表达了对荔枝生长原因的好奇。
- 烂然照炎荒:用生动的意象展现荔枝的色彩,表现出热情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沪戎与闽粤的对比,突显环境的差异。
- 反问:通过“如何产此物”表达惊叹。
- 意象:使用“烂然”和“炎荒”来描绘荔枝的色彩与环境。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写,探讨了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坚韧,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美好的赞美。
意象分析:
- 荔枝:象征着美味、丰饶和生命的顽强。
- 瘴疠:代表着恶劣环境中的生命力。
- 山水: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要产地是哪个?
- A. 上海
- B. 福建
- C. 广东
- D. 以上皆是
-
“如何产此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好奇
- B. 愤怒
- C. 悲伤
- D. 无所谓
-
“烂然照炎荒”中的“烂然”指的是什么?
- A. 荔枝的颜色
- B. 荔枝的味道
- C. 荔枝的形状
- D. 荔枝的数量
答案:
- D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红楼梦》中的桃花诗
诗词对比:
- 比较《荔枝》与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荔枝》更强调水果的特质和生命的坚韧,而《山居秋暝》则表达出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