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宇宙无声,天地一色。
扁舟何人,去来无迹。
言虽不传,意自有得。
千古真清,万里虚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宇宙间没有任何声音,天地之间呈现出统一的色调。小舟上没有人影,来去都没有留下痕迹。虽然语言无法传达,但内心的感悟自有其深意。千古以来的真理是如此清澈,万里之遥的天空显得空灵而纯白。
注释:
- 宇宙无声:指宇宙中没有声音,强调一种宁静的氛围。
- 天地一色:天地间的色彩融为一体,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扁舟:小舟,这里象征着孤独的旅人。
- 去来无迹:来去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表达一种无踪无影的状态。
- 言虽不传,意自有得:言语虽然不能传递,但内心的感悟依然存在。
- 千古真清:千古以来的真理是清澈的。
- 万里虚白:指天空辽阔而空灵,象征着深远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密,字仲明,号梅溪,宋代人。他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以其诗词和词作而著称,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题雪溪图四言》展现了周密的艺术才华与哲思。开篇的“宇宙无声,天地一色”设置了一个宁静的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无声的自然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清净与和谐。接下来的“扁舟何人,去来无迹”则引入了一种孤独感,扁舟象征着诗人的心灵旅程,来去无踪,体现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言虽不传,意自有得”这句则揭示了诗人对语言表达的思考,认为真正的感悟往往超越了言语的表述。最后两句“千古真清,万里虚白”以其广阔的视野,展现了宇宙的深邃与人类思想的渺小,表达了对真理与宇宙的崇敬。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极致的宁静与清澈,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宇宙无声”:强调宇宙的宁静,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天地一色”:表达自然的和谐美,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扁舟何人,去来无迹”:引发读者对生命旅程的思考,展现孤独的气息。
- “言虽不传,意自有得”:强调内心的感悟比言辞更为重要。
- “千古真清,万里虚白”:表达对真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敬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去来无迹”与“言虽不传”,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 比喻:扁舟象征着人类的命运与孤独,体现了诗人的哲思。
- 排比:通过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引导读者反思内心的感悟,强调语言的局限性与心灵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宇宙:象征着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深邃的哲学思考。
- 扁舟:代表孤独与旅途,体现人生的无常。
- 虚白:象征着空灵与纯净,暗示一种理想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扁舟”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孤独
C. 快乐
D. 忧伤 -
诗句“言虽不传,意自有得”表达了什么观点? A. 语言是最重要的
B. 语言无法表达内心感悟
C. 语言很美
D. 语言是多余的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宁静的自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孤独与宁静。周密的《题雪溪图四言》则更加强调内心的感悟与宇宙的深邃,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超越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密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