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

时间: 2025-01-26 04:21:53

于壁。

坐前数妓乞词而歌,以劝大白。

因有所感,再和前韵。

秋景

柳林幂幂暮烟斜。

秋水浅平沙。

楼外碧天无际,紫山断处横霞。

星稀渐觉,东檐隐月,凉到窗纱。

多少伤怀往事,隔溪灯火人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中措
作者:赵长卿 〔宋代〕

秋景柳林幂幂暮烟斜。
秋水浅平沙。
楼外碧天无际,
紫山断处横霞。
星稀渐觉,
东檐隐月,
凉到窗纱。
多少伤怀往事,
隔溪灯火人家。


白话文翻译

在柳林中,秋天的景色如烟雾般弥漫,微微倾斜。
秋水在平坦的沙滩上悄然流淌。
楼外,苍翠的天空无边无际,
紫色的山峰在霞光中若隐若现。
星星渐渐稀少,
东边的屋檐下月亮隐约可见,
凉意透过窗纱传来。
多少伤怀的往事,
隔着小溪的灯火映照着人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幂幂:形容烟雾缭绕,朦胧的样子。
  • :指景色的倾斜,给人一种倾斜的视觉感受。
  • 碧天:形容天空的颜色清澈明亮。
  • 紫山:指远处的山,因霞光映照而显得紫色。
  • 隐月:指月亮在东檐下若隐若现的样子。
  • 窗纱:窗户上的纱窗,透过它能感受到外面的凉意。
  • 伤怀往事:指对往事的怀念与感伤。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伤情绪,反映出一种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而著称。他的词风独特,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感怀往事之际,结合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思念。


诗歌鉴赏

《朝中措》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感觉。诗的开头以“秋景柳林幂幂暮烟斜”引入,描绘出柳林中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秋日氛围。接着“秋水浅平沙”,平静的秋水与沙滩相映成趣,展现了自然的宁静。楼外的“碧天无际”与“紫山断处横霞”则通过丰富的色彩对比,进一步深化了秋天的意象,表现出大自然无边的广阔和辽阔。

转折到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反思过去的情感,“星稀渐觉,东檐隐月,凉到窗纱”,通过细腻的视觉描写,表现出夜的宁静与内心的清凉。最后一句“多少伤怀往事,隔溪灯火人家”则深切地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灯火映照下的人家象征着温暖与宁静,而诗人内心的伤感则显得格外突出。

整首词以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秋天的孤独与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景柳林幂幂暮烟斜:描绘秋天柳林的朦胧景象,营造出秋日的萧瑟氛围。
  2. 秋水浅平沙:展现了秋水的静谧与平坦的沙滩,反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
  3. 楼外碧天无际:描绘了楼外无边的蓝天,表现出自然的辽阔。
  4. 紫山断处横霞:远处紫色的山峰与霞光相映,增添了秋日的美感。
  5. 星稀渐觉,东檐隐月:夜空中星星愈发稀少,月亮在屋檐下隐约可见,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6. 凉到窗纱:夜晚的凉意透过窗纱传来,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感觉。
  7. 多少伤怀往事:对往事的怀念与伤感浮现心头。
  8. 隔溪灯火人家:隔着小溪,看见灯火辉煌的人家,形成暖与冷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与情感结合,产生共鸣。
  • 拟人:通过“凉到窗纱”等表达情感的细腻。
  • 对仗:如“碧天无际,紫山断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伤感,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林:象征着柔美和温柔的情感。
  • 秋水:代表着沉静、思考的状态。
  • 碧天与紫山:象征着自然的辽阔与美丽。
  • 灯火:代表温暖和人情的牵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朝中措》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赵长卿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秋水”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宁静
    • B. 激昂
    • C. 伤感
    • D. 喜悦
  3. “多少伤怀往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与伤感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同样表现了秋天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与怀念。

诗词对比

  • 《天净沙·秋思》与《朝中措》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关注于对人事的思考,而后者则多了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伤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长卿生平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