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22 09:26:26

忧来感人心,悒悒久未和。

呼儿具浊酒,酒酣起长歌。

歌罢还独舞,黍麦力诚多。

忧长酒易消,脱去如风花。

不悟万法空,子如此心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忧来感人心,悒悒久未和。
呼儿具浊酒,酒酣起长歌。
歌罢还独舞,黍麦力诚多。
忧长酒易消,脱去如风花。
不悟万法空,子如此心何。

白话文翻译

忧愁来临,触动心灵,久久无法舒畅。
叫儿子拿出浑浊的酒,酒喝得酣畅后便高歌。
歌唱完后又独自舞蹈,虽然黍米和麦子丰收,但内心依然充满忧虑。
忧愁长久,酒容易消散,仿佛随风飘散的花瓣。
不明白万事万物本是空的,像你这样心情又怎能平静呢?

注释

  • 忧来:忧愁来临。
  • 悒悒:心中郁闷的样子。
  • :准备,端上。
  • 浊酒:浑浊的酒。
  • 长歌:长时间的歌唱。
  • 黍麦:指稻谷和小麦,象征丰收。
  • 易消:容易消散。
  • 万法空:指万物皆空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多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在遭遇政治挫折、被贬黄州时所作,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己处境的反思。诗中流露出对酒的依赖与对忧愁的宣泄,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洒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内心忧愁与对生活的反思中,借酒抒怀的情感。开篇以“忧来感人心”直接点出忧愁的主题,接着用“悒悒久未和”描绘出内心的郁闷与压抑。接下来的“呼儿具浊酒,酒酣起长歌”,则展现了他通过饮酒来释怀,借助酒歌来寻找内心的平和。

“歌罢还独舞,黍麦力诚多”中,尽管丰收的景象令人欢喜,但内心的忧愁却无法因外在的富足而消散。最后两句“忧长酒易消,脱去如风花”与“不悟万法空,子如此心何”则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虚无的思考,反映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哲理性的领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邃的哲思,勾勒出一个在困境中仍追求自我解脱的灵魂,显示出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忧来感人心:表达忧愁的情感,触动心灵。
  2. 悒悒久未和:形容内心的郁闷久未得到舒畅。
  3. 呼儿具浊酒:叫儿子准备酒,显示一种放松的氛围。
  4. 酒酣起长歌:饮酒后情绪高涨,随之歌唱,彰显豪情。
  5. 歌罢还独舞:歌唱后仍独自舞蹈,体现孤独感。
  6. 黍麦力诚多:尽管丰收,但忧虑依然缠绕心头。
  7. 忧长酒易消:忧愁虽长,但酒能暂时驱散。
  8. 脱去如风花:忧愁如同风中的花瓣一样轻易消逝。
  9. 不悟万法空:未能领悟万物的虚无。
  10. 子如此心何:对内心状态的反思与自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脱去如风花”,用花瓣比喻忧愁的轻易消散。
  • 对仗:如“忧长酒易消,脱去如风花”,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呼酒、唱歌、舞蹈)展现情感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忧愁与释怀的对比,探讨了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无常的哲理。诗人用酒歌舞来排解内心的忧虑,最终却意识到世事本空,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浊酒:象征放纵与解脱,反映诗人对忧愁的逃避。
  • 长歌:代表豪情与表达,体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 独舞: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挣扎,暗示对外界的隔离。
  • 黍麦:象征丰收与富足,然而无法抵消内心的忧愁。
  • 风花:象征轻盈与虚幻,反映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忧来感人心”的意思是: A. 忧愁触动心灵
    B. 心情愉快
    C. 向人倾诉

  2. “黍麦力诚多”中的“黍麦”指的是: A. 稻谷和小麦
    B. 其他谷物
    C. 水果

  3. 诗中最后一句“子如此心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无奈与反思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更加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倾向于借酒宣泄豪情,体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