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玉鳞熬出香凝软》

时间: 2025-01-25 18:17:22

玉鳞熬出香凝软。

并刀断处冰丝颤。

红缕间堆盘。

轻明相映寒。

纤柔分劝处。

腻滑难停筋。

一洗醉魂清。

真成醒酒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玉鳞熬出香凝软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玉鳞熬出香凝软。
并刀断处冰丝颤。
红缕间堆盘。
轻明相映寒。
纤柔分劝处。
腻滑难停筋。
一洗醉魂清。
真成醒酒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用玉鳞熬制的香凝,香气柔和,触感细腻。刀切断的地方,冰丝轻轻颤动,展现出一种清冷的美感。红色的丝线在香凝中交织,微弱的光影映衬着寒气。细腻柔软的香凝,像是劝说人们品尝,滑腻的感觉让人不能停下。一洗过后,醉意全消,真如醒酒的冰块一般清爽。

注释:

  • 玉鳞:指用鲤鱼等鱼类的鳞片熬制成的香料,寓意珍贵。
  • 香凝:香气浓郁的物质,通常是指香料或香膏。
  • 冰丝:形容香凝的丝滑感,像冰一样清凉。
  • 红缕:红色的丝线,可能是用来装饰或点缀的元素。
  • 纤柔:形容香凝的细腻和柔软。
  • 腻滑:形容触感光滑,令人愉悦。
  • 醉魂:指喝酒后迷醉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字德华,号清姑,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自然与人事,常以细腻的情感触动人心。高观国的词多涉及生活日常,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菩萨蛮·玉鳞熬出香凝软》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华、文化兴盛的时期。此时的词人常常以日常生活、饮食等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香凝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开头“玉鳞熬出香凝软”,即以优美的意象引入,既突显了香凝的珍贵和美好,又暗含了词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随着词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并刀断处冰丝颤”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轻盈而颤动的美感,似乎在刻画一种柔和而清冷的气氛。

中间几句“红缕间堆盘。轻明相映寒。”更是细腻地描绘了香凝的外观,红色的丝线与香凝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温暖与寒冷交织的意象,增添了词的层次感。而“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筋”则表现了香凝的诱惑,让人不禁想要品尝,这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表达。

最后两句“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则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在优雅的香凝中,能让人清醒、畅快的感受。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描写香料的作品,更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鳞熬出香凝软:用鱼鳞熬制而成的香料,质地柔软,香气扑鼻。
  2. 并刀断处冰丝颤:切开香凝的地方,仿佛冰丝在轻轻颤动,表现出香凝的细腻。
  3. 红缕间堆盘:红色的丝线与香凝相互交织,增添了美感。
  4. 轻明相映寒:微弱的光影与寒意相映,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气氛。
  5. 纤柔分劝处:细腻柔软的香凝,似乎在劝说人们来品尝。
  6. 腻滑难停筋:滑腻的触感令人难以停下,表现出对香凝的渴望。
  7. 一洗醉魂清:品尝后,醉意全消,感受到清新的状态。
  8. 真成醒酒冰:如同醒酒的冰块,清爽而解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凝比作冰,突显其清凉的特性。
  • 拟人:香凝被赋予劝说的能力,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每两句之间内容相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香凝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的美好瞬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鳞:象征珍贵、美好。
  • 香凝:代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诱惑与享受。
  • 冰丝:象征清凉与细腻,传达一种清新感。
  • 红缕:象征温暖与幸福,增添了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鳞熬出香凝软”中的“玉鳞”指的是什么? A. 鱼鳞
    B. 鸟羽
    C. 磨石
    D. 玉石

  2. “一洗醉魂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迷醉
    B. 清醒
    C. 悲伤
    D. 快乐

答案:

  1. A. 鱼鳞
  2. B. 清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高观国的这首词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但更侧重于女性的视角与内心感受。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以更宏大的视野探讨人生哲理,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