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开元寺仙上人平云阁
作者: 梅尧臣
北市面山色,平目观白云。
渔舟溪上歌,游客栏边闻。
俯檐翠柏瘦,蔓篱秋实蕡。
偶来心意静,尘虑如扫坌。
白话文翻译:
北边的市场面向山色,抬头可以看到白云。
渔舟在溪水上歌唱,游客在栏杆边听见歌声。
低头望去,翠绿的柏树显得瘦弱,
篱笆上缠绕着秋天的果实。
偶尔来此,心中感到宁静,
尘世的烦恼就如同被扫除了一般。
注释:
- 北市:指北边的市场。
- 平目:意为平视、放眼。
- 渔舟:指在溪水中行驶的渔船。
- 栏边:指游客在栏杆边上。
- 俯檐:指低头看屋檐之下的景象。
- 翠柏瘦:形容柏树显得瘦弱,生长得不茂盛。
- 蔓篱秋实蕡:篱笆上缠绕的秋季果实。
- 偶来:偶尔来到此地。
- 尘虑如扫坌:尘世的烦恼就像被清扫掉一样。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和心境反映了道教文化对自然的崇尚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士人情怀及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洽,号梅村,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景色,表达个人的情感与道理。他的作品受到了王维的影响,追求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的一次游览,他在开元寺的平云阁中,经过此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因而留下了这首诗。其创作背景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心灵平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留题开元寺仙上人平云阁》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心境的诗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了北市的山色与白云,渔舟的歌声与游客的静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诗的开头通过“北市面山色,平目观白云”,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清新明朗的自然场景。诗人以“渔舟溪上歌,游客栏边闻”描绘了渔舟的悠扬歌声和游客的静谧聆听,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接下来的“俯檐翠柏瘦,蔓篱秋实蕡”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种生机与萧瑟并存的意境,暗示着秋季的到来和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偶来心意静,尘虑如扫坌”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偶然来此,心中感到宁静,尘世的烦恼仿佛被彻底扫除,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追求超脱的情怀。这种心境的转变不仅反映了对自然的向往,更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市面山色,平目观白云。
- 描述了北边的市场面朝山色,视线平视时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营造出一种自然的美感。
-
渔舟溪上歌,游客栏边闻。
- 渔舟在溪水上歌唱,游客在栏杆边听见歌声,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
-
俯檐翠柏瘦,蔓篱秋实蕡。
- 低头看见衰弱的翠柏,篱笆上缠绕着秋天的果实,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细腻变化。
-
偶来心意静,尘虑如扫坌。
- 偶然来到此地,心中感到宁静,尘世的烦恼仿佛被扫除,表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虑如扫坌”,将内心的烦恼比作尘土,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渔舟溪上歌,游客栏边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渴望逃避尘世纷扰、回归自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白云:代表轻盈与自由,表达诗人心境的开阔。
- 渔舟:象征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翠柏:代表坚韧与生命的坚守。
- 秋实:象征成熟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市面山色”描绘的是哪个方向的景色?
- A. 南边
- B. 北边
- C. 东边
- D. 西边
-
诗中提到的“渔舟”主要活动在哪里?
- A. 河流
- B. 海洋
- C. 溪水
- D. 湖泊
-
“偶来心意静,尘虑如扫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虑
- B. 宁静
- C. 兴奋
- D. 悲伤
答案:
- B. 北边
- C. 溪水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梅尧臣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为梅尧臣《留题开元寺仙上人平云阁》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