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离豫章舟泊吴城山下作》
时间: 2025-01-26 05:2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游三载,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万里行装无别物,满意风云泉石。牛斗星边,灵槎缥缈,鬓影银河湿。哀歌谁和,剑光摇动空碧。回首帝子长洲,洪崖仙去,风雨鱼龙泣。海外三山何处是,黄鹤归飞无力。天下佳人,袖中瑶草,日暮空相忆。乾坤遗恨,月明吹入长笛。
白话文翻译:
我南下游历三年,唯有这江山没有辜负我这个中原的诗客。万里旅行,没有带什么别的行李,心中却满是对风云和泉石的欣赏。在牛斗星的边缘,轻舟飘渺,鬓发沾湿了银河的水迹。谁来和我唱这哀歌,剑光在空中摇动,映照着碧蓝的天空。回首望去,帝子长洲已不在,洪崖仙子已经离去,风雨中似乎传来鱼龙的悲鸣。那海上的三山到底在何方,黄鹤归飞也无能为力。天下的佳人,手中握着瑶草,黄昏时分只让我空自思念。天地间留下遗恨,明月的光辉透过长笛吹入我的心中。
注释:
- 南游三载:指作者南下游历三年。
- 中原诗客:中原地区的诗人。
- 牛斗星:指天上的星座,象征星辰的明亮。
- 灵槎:指轻舟,舟如灵动的木槎。
- 哀歌:指悲伤的歌曲或诗歌。
- 帝子:指传说中的王子,可能与古代诗词中的人物有关。
- 洪崖仙:传说中的仙女,寓意美好而遥不可及。
- 瑶草:传说中的美草,象征美好事物。
- 遗恨:留下的遗憾或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旭,元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游历感受。他的诗歌常常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出对人生的思索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游的过程中,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南游三载”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江山的深切感受。开头的“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河的深情依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云”、“泉”、“牛斗星”,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独特理解。
接下来的“哀歌谁和,剑光摇动空碧”则转向了对人生的思考,剑光的摇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不安,反映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尤其是“回首帝子长洲,洪崖仙去”,浓烈的怀旧情绪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
最后的“天下佳人,袖中瑶草,日暮空相忆”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瑶草象征着美好而遥远的追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反思,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游三载:诗人南下游历已经有三年。
- 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唯有这片江山没有辜负中原的诗人。
- 万里行装无别物:千里行装中没有其他物品。
- 满意风云泉石:心中满是对风云和山水的欣赏。
- 牛斗星边:在牛斗星旁边。
- 灵槎缥缈:轻舟如梦般飘渺。
- 鬓影银河湿:鬓影沾湿了银河的水。
- 哀歌谁和:悲歌有谁来相伴。
- 剑光摇动空碧:剑光在空中闪动,映照碧空。
- 回首帝子长洲:回头望去,帝子长洲已不见。
- 洪崖仙去:洪崖上的仙子已然离去。
- 风雨鱼龙泣:风雨中似乎传来鱼龙的哀鸣。
- 海外三山何处是:那海上的三山究竟在何处。
- 黄鹤归飞无力:黄鹤归飞却无能为力。
- 天下佳人,袖中瑶草:天下的美人手中握着瑶草。
- 日暮空相忆:黄昏时分让我空自思念。
- 乾坤遗恨,月明吹入长笛:天地间留下遗恨,明月的光辉透过长笛飘入心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槎缥缈”比喻轻舟的飘渺。
- 拟人:如“剑光摇动”,让剑光具有人的动作。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故乡的美好与依恋。
- 牛斗星:象征夜空的辽阔与希望。
- 灵槎:象征自由与梦想。
- 瑶草:象征美好的追求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王旭的创作年代是哪个?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南游三载”中的“三载”指的是几年的时间?
- A) 一年
- B) 两年
- C) 三年
- D) 四年
-
“剑光摇动空碧”中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怀旧
- B) 兴奋
- C) 悲伤
- D) 安静
答案:
- C) 元代
- C) 三年
- C)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
- 《长干行》(白居易)——描绘了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诗词对比:
- 王旭的《大江东去》 vs 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王旭更偏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激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旭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