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野渡雪消二律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31: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野渡雪消二律 其二
卫宗武 〔宋代〕
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
应怪玉峰还翳荟,更怜银屋变茅茨。
结成冰笋方连夜,散作檐花特顷时。
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
白话文翻译
闲暇可亲又何妨,雪霁之后为何不再赋诗?
岂不是怪玉峰依然被云雾遮蔽,更怜那银色的屋顶已变为茅草?
冰笋在夜里结成,而檐下的冰花却在瞬间散落。
万物要明白就该知道,要回归本源,冰终究是要化为水的,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注释
- 奚:何、怎么。
- 霁:指雨雪停止后的晴天,表示天气转好。
- 翳荟:云雾遮蔽,隐蔽的意思。
- 银屋:形容屋顶的颜色,雪后屋顶如银般洁白。
- 茅茨:茅草屋,表示简陋的居所。
- 冰笋:冰柱,形状像竹笋的冰。
- 檐花:指屋檐上结冰形成的冰花。
- 返本:回归本源。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玉峰”“银屋”“茅茨”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优美的诗词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多富有哲理,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雪后,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借此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对世事的淡然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开篇“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诗人以轻松的口吻表达出闲暇时光的珍贵,强调在美丽的雪后,赋诗是一种愉悦的选择。接着提到“玉峰还翳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感,虽然雪霁,但山峰依旧被云雾遮蔽,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景的细腻观察。随后提到屋顶的变化,从“银屋”到“茅茨”,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事物变化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冰笋的形成与檐花的散落,进一步探讨了事物的本质。诗人用“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表达出一种哲理思考,物质世界万象变化,但事物的本质始终不变,冰融化为水,这是自然法则。在这种哲理的思考中,诗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强调回归本源的重要性。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蕴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亲馀暇复奚为:闲暇的时光如此可亲,何必做其他事情呢?
- 雪霁何妨剩赋诗:雪霁之后,何妨再来写一首诗呢?
- 应怪玉峰还翳荟:可能是因为玉峰依旧被云雾遮蔽而感到遗憾。
- 更怜银屋变茅茨:更让人怜惜的是原本银白的屋顶变成了茅草屋。
- 结成冰笋方连夜:冰笋在夜晚结成形状。
- 散作檐花特顷时:而檐下的冰花却在瞬间散落。
- 物物要知须返本:万物若要明白,就需回归本源。
- 冰仍归水更何疑:冰终究是要化为水的,这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屋顶比作“银屋”,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怜”字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景象的变化,探讨了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表达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强调了回归本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纯洁与美好,雪后景象让人心情愉悦。
- 玉峰:代表高远、清新之意,体现自然的美。
- 银屋:象征富贵与安宁,屋顶的变化寓意生活的变迁。
- 冰笋:象征生命的瞬息万变,体现自然的力量。
- 檐花:美丽而易逝,象征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屋”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宫殿
- B. 雪后屋顶的颜色
- C. 一座寺庙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怎样的态度?
- A. 无所谓
- B. 崇敬与热爱
- C. 恨
-
“冰仍归水更何疑”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冰永远不会化
- B. 物体会回归本源
- C. 冰是最坚硬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的感悟。
- 《春望》(杜甫):反映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卫宗武 vs. 白居易
- 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题材,但卫宗武更注重哲理思考,而白居易则更关注民生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卫宗武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