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和杂书五首·八月十九日》
时间: 2025-02-04 15:38: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和杂书五首·八月十九日 蔡襄 〔宋代〕
潮头出海卷秋风,风豪潮起苍海空。 弄潮船旗出复没,腾身潮上争骁雄。 沙头万目注江水,晴雷乾雹来无穷。 窗外帘旌飞猎猎,新醅翠斝行坐中。 欲作吴歌弄清昼,回看满眼西阳红。 六曲屏深映云母,珠盘缕缕青鸦茸。 山移海转有变化,生缘长短须相逢。
白话文翻译:
海潮涌出海面,卷起秋风,风势强劲,潮水汹涌,海面空旷。 船只在潮水中起伏,船旗时隐时现,人们跃上潮头,争相展示英勇。 沙滩上无数目光注视着江水,晴空中雷声和冰雹不断。 窗外的帘子随风飘扬,新酿的美酒在座中传递。 想要唱起吴地的歌曲,享受这清朗的白天,回头一看,满眼都是夕阳的余晖。 六曲屏风深深映着云母,珠盘上点缀着细细的青色绒毛。 山川和海洋都在变化,生命的缘分长短,总会有相遇的时刻。
注释:
- 潮头出海卷秋风:潮头,指海潮的浪头。卷秋风,形容海潮伴随着秋风。
- 风豪潮起苍海空:风豪,风势强劲。苍海空,海面空旷无际。
- 弄潮船旗出复没:弄潮,指船只在潮水中航行。船旗,船上的旗帜。出复没,时隐时现。
- 腾身潮上争骁雄:腾身,跃起。骁雄,英勇的人。
- 沙头万目注江水:沙头,沙滩上。万目,无数目光。注江水,注视着江水。
- 晴雷乾雹来无穷:晴雷,晴空中的雷声。乾雹,冰雹。来无穷,不断。
- 窗外帘旌飞猎猎:帘旌,窗外的帘子。飞猎猎,随风飘扬。
- 新醅翠斝行坐中:新醅,新酿的酒。翠斝,酒杯。行坐中,在座中传递。
- 欲作吴歌弄清昼:吴歌,吴地的歌曲。弄清昼,享受清朗的白天。
- 回看满眼西阳红:西阳红,夕阳的余晖。
- 六曲屏深映云母:六曲屏,六曲屏风。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于装饰。
- 珠盘缕缕青鸦茸:珠盘,装饰有珠子的盘子。青鸦茸,青色的绒毛。
- 山移海转有变化:山移海转,形容自然界的变化。
- 生缘长短须相逢:生缘,生命的缘分。长短,时间的久暂。须相逢,总会有相遇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蔡襄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襄在至和年间(1054-1056)所作的《杂书五首》中的一首,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海潮、秋风、船只等意象来看,可能是作者在海边或江边游玩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海潮涌动的壮丽景象,通过“潮头出海卷秋风”、“风豪潮起苍海空”等句,展现了海潮的汹涌和秋风的强劲。诗中“弄潮船旗出复没”、“腾身潮上争骁雄”等句,描绘了人们在潮水中的勇敢和豪迈,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后半部分则转向室内,通过“窗外帘旌飞猎猎”、“新醅翠斝行坐中”等句,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蔡襄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潮头出海卷秋风:描绘海潮涌出海面的壮观景象,伴随着秋风,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 风豪潮起苍海空:进一步强调风势的强劲和海潮的汹涌,海面空旷无际,给人以宏大的感觉。
- 弄潮船旗出复没:通过船旗的时隐时现,形象地描绘了船只在潮水中的起伏,增加了动感。
- 腾身潮上争骁雄:描绘人们在潮水中的勇敢行为,争相展示英勇,体现了宋代文人的豪迈情怀。
- 沙头万目注江水:沙滩上无数目光注视着江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的现场感。
- 晴雷乾雹来无穷:晴空中的雷声和冰雹不断,增加了诗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
- 窗外帘旌飞猎猎:转向室内,窗外的帘子随风飘扬,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不失动感的画面。
- 新醅翠斝行坐中:新酿的美酒在座中传递,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 欲作吴歌弄清昼:想要唱起吴地的歌曲,享受这清朗的白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回看满眼西阳红:回头一看,满眼都是夕阳的余晖,形成了一幅温馨而又略带感伤的画面。
- 六曲屏深映云母:六曲屏风深深映着云母,珠盘上点缀着细细的青色绒毛,增加了诗的装饰性和美感。
- 山移海转有变化:山川和海洋都在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
- 生缘长短须相逢:生命的缘分长短,总会有相遇的时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缘分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潮头出海卷秋风”中的“卷秋风”,比喻海潮的汹涌如同秋风卷起。
- 拟人:如“弄潮船旗出复没”中的“出复没”,拟人化地描绘了船旗的动作。
- 对仗:如“风豪潮起苍海空”与“沙头万目注江水”,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描绘海潮的壮丽景象和人们在潮水中的勇敢行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转向室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开阔,体现了蔡襄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头:海潮的浪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壮丽。
- 秋风:秋天的风,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船旗:船上的旗帜,象征着航行的方向和人们的勇敢。
- 沙头:沙滩上,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人们的聚集。
- 晴雷:晴空中的雷声,象征着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力量。
- 新醅:新酿的酒,象征着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 西阳红:夕阳的余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云母:一种矿物,象征着美丽和装饰。
- 青鸦茸:青色的绒毛,象征着细腻和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潮头出海卷秋风”中的“卷秋风”比喻了什么? A. 海潮的汹涌 B. 秋风的强劲 C. 船只的起伏 D. 人们的勇敢
-
诗中“弄潮船旗出复没”中的“出复没”拟人化地描绘了什么? A. 海潮的汹涌 B. 秋风的强劲 C. 船旗的动作 D. 人们的勇敢
-
诗中“沙头万目注江水”中的“沙头”象征了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人们的聚集 C. 海潮的汹涌 D. 秋风的强劲
-
诗中“新醅翠斝行坐中”中的“新醅”象征了什么? A. 美好生活的享受 B. 自然的力量 C. 时间的流逝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 A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同样描绘了壮丽的海潮和人们在潮水中的勇敢行为,与蔡襄的这首诗有相似的主题和意境。
- 杨万里《小池》: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小池的景色,与蔡襄的这首诗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蔡襄的这首诗: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海潮和人们在潮水中的勇敢行为,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历史和怀古的情感,而蔡襄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歌,是了解蔡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是了解蔡襄及其诗歌背景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