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楼灯烛一声歌,腊后天街月色和。平昔黄公酒垆下,谁知跬步邈山河。
白话文翻译: 在朱楼上,灯烛辉煌,歌声悠扬;腊月过后,天街上的月色格外和谐。曾经在黄公酒垆下欢聚,如今谁知道一步之遥竟是山河远隔。
注释:
- 朱楼:指华丽的楼阁。
- 灯烛:灯火。
- 一声歌:歌声。
- 腊后:腊月过后,指春节后。
- 天街:指京城的大街。
- 月色和:月光明亮而和谐。
- 平昔:往昔,从前。
- 黄公酒垆:古代著名的酒楼,这里指曾经欢聚的地方。
- 跬步:半步,形容距离极近。
- 邈山河:远隔山河,形容距离遥远。
典故解析:
- 黄公酒垆:出自《世说新语》,黄公是古代著名的酒楼,常用来指代欢聚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某次离别或思念之时,表达了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距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某次离别或思念之后创作的,通过对朱楼灯烛、天街月色的描绘,以及对黄公酒垆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距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朱楼灯烛、天街月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和谐的氛围。然而,诗的后两句却突然转折,通过对黄公酒垆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谁知跬步邈山河”更是深刻地表达了现实距离的遥远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朱楼灯烛一声歌:描绘朱楼上的灯火辉煌和歌声悠扬,营造出一种欢聚的氛围。
- 腊后天街月色和:腊月过后,天街上的月光明亮而和谐,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 平昔黄公酒垆下:回忆往昔在黄公酒垆下的欢聚时光,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 谁知跬步邈山河:表达了对现实距离的感慨,一步之遥竟是山河远隔,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朱楼灯烛”和“天街月色”的描绘,比喻往昔的美好时光。
- 对比:通过“平昔”和“谁知”的对比,突出了现实距离的遥远和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距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楼灯烛:象征着往昔的欢聚和美好时光。
- 天街月色:象征着和谐与宁静。
- 黄公酒垆:象征着往昔的欢聚场所。
- 跬步邈山河:象征着现实距离的遥远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朱楼”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楼阁 B. 普通的楼阁 C. 寺庙 D. 学校
-
诗中的“黄公酒垆”出自哪里? A. 《世说新语》 B. 《史记》 C. 《汉书》 D. 《后汉书》
-
诗中的“跬步邈山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维《相思》与蔡襄《朱楼》: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王维的诗更加含蓄,而蔡襄的诗更加直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世说新语》:了解“黄公酒垆”的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