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寄王涔阳》
时间: 2025-01-25 23:2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望寄王涔阳
清明别后雨晴时,
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
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
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
行吟无处寄相思。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后,雨过天晴,
我在遥远的水边,忍不住低头叹息。
湖边春山上烟雾缭绕,
远处的云中,树木如墨一般朦胧。
微风中水边的哨所传来钲鼓声,
沙村隐约看到酒旗招展。
温暖的风中草木茂盛,我愁苦中自醉,
在行吟中无处寄托我的相思。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一个节日,通常在4月5日左右,具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 极浦:指远处的水边。
- 颦:皱眉,表示忧愁。
- 烟点点:形容山间的烟雾轻轻缭绕。
- 墨离离:像墨一样,形容远处的树林模糊不清。
- 依微水戍:指依靠在微风中的水边的哨所。
- 钲鼓:一种乐器,通常用于军中或节庆场合。
- 掩映:掩藏和映衬。
- 酒旗:指酒家悬挂的招牌,表示有酒可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年-约785年),字子政,号宗端,唐代诗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曾任职于朝廷,个性温和,深受后人推崇。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季,正值清明节后,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及对春日美景的感怀。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与作者的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愁苦。
诗歌鉴赏:
《春望寄王涔阳》这首诗以清明后的春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清明别后雨晴时”一句,点明了时节,雨后春晴的景象使人感到生机盎然,然而诗人的心情却并不如表面那样轻松,反而透出一丝忧愁。这种情感的对比,正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
接下来的描绘,诗人通过“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运用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春日氛围。烟雾缭绕的山岭,远处模糊的树木,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更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这里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展现了生活的气息与乡村的景象,钲鼓声和酒旗的描写,给人一种生活的热闹感,但与前面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思。
最后两句“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诗人以“愁自醉”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尽管春风拂面、草木繁盛,却依旧无法摆脱内心的忧愁。诗的结尾,点出“无处寄相思”,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别后雨晴时:点明时节,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极浦空颦一望眉:在遥远水边,诗人因思念而叹息。
- 湖畔春山烟点点:描绘春天湖边山的烟雾缭绕。
- 云中远树墨离离:远处树木模糊,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
- 依微水戍闻钲鼓:水边哨所传来的乐声,增添生活气息。
- 掩映沙村见酒旗:酒旗招展,描绘乡村的热闹。
- 风暖草长愁自醉:温暖的春风中,诗人愁苦自醉。
- 行吟无处寄相思:表达了无处寄托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中远树墨离离”,将树比作墨,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暖草长”,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个人内心的孤独对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复苏。
- 春山: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烟:象征着迷离与思念。
- 酒旗:象征着生活的热闹与人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望寄王涔阳》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刘长卿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主要是哪个时间?
A. 3月
B. 4月
C. 5月
D. 6月 -
诗中“行吟无处寄相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相思》(王维)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但杜甫的诗更多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忧愁,而刘长卿的诗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