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雪王昭仪相邀割驼肉》

时间: 2025-01-26 00:46:31

北征已十年,抑郁悲局促。

拄杖看天山,雪光皎如玉。

满目鸇鹰飞,晴天猎鸿鹄。

羁人灶无炊,竟夕枵其腹。

美人塞边来,邀我分豆粥。

手持并铁刀,欣然割驼肉。

勿诮草堂翁,一饱死亦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征已十年,抑郁悲局促。
拄杖看天山,雪光皎如玉。
满目鸇鹰飞,晴天猎鸿鹄。
羁人灶无炊,竟夕枵其腹。
美人塞边来,邀我分豆粥。
手持并铁刀,欣然割驼肉。
勿诮草堂翁,一饱死亦足。

白话文翻译

北征已经十年,心中抑郁悲伤、局促不安。
拄着拐杖看着天山,雪光如同白玉般明亮。
眼前满是鸇鹰在飞翔,晴天时猎取鸿鹄。
身为旅人灶中没有炊烟,整夜肚子空空如也。
美人从边塞走来,邀请我一起分豆粥。
她手持铁刀,我欣然割下驼肉。
不要嘲笑这位住在草堂的老翁,能吃饱肚子就已足够。

注释

  • 北征:指北方的征战或旅途,暗指诗人身处边疆,经历了漫长的征战生活。
  • 抑郁悲局促:意为心情抑郁,感到压抑和拘束。
  • 拄杖:用手杖支撑,体现诗人的年长和疲惫。
  • 天山:指天山山脉,象征着边疆的荒凉与壮丽。
  • 羁人:指被拘束在外的旅人或士兵。
  • 分豆粥:分享简单的食物,体现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边塞生活,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方战乱的背景下,诗人因战斗而长期在外,经历了艰苦的生活,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以一种恬淡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描摹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与孤寂。诗人通过对北征十年的叹息,展现了其内心的抑郁和无奈。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天山的雪光如玉,给人一种冷清而又壮丽之感,这与诗人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鸇鹰与鸿鹄的意象,象征着自由与追求,诗人虽处于荒凉的边塞,却仍然怀有对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则揭示了诗人作为羁旅者的艰辛,灶无炊烟,肚子空空,体现了边疆生活的困苦。然而,美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孤独,她的邀请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人情的温度。最后,诗人用“勿诮草堂翁”自嘲,表明了对生活现状的接受与豁达。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深刻反映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对生活的领悟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征已十年:叙述时间,表明经历了长久的征战。
  2. 抑郁悲局促:表达内心的抑郁与困扰。
  3. 拄杖看天山:通过拄着拐杖的姿态显示诗人的年老与无奈。
  4. 雪光皎如玉:描绘天山的雪景,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5. 满目鸇鹰飞:展示边地的自然景象与生机。
  6. 晴天猎鸿鹄:暗示诗人渴望自由与追求。
  7. 羁人灶无炊:表达旅居生活的困苦。
  8. 竟夕枵其腹:强调饥饿的状态。
  9. 美人塞边来:引入美人的形象,带来希望和温暖。
  10. 邀我分豆粥:体现友好与分享。
  11. 手持并铁刀:展示勇气与生活的坚韧。
  12. 欣然割驼肉: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13. 勿诮草堂翁:自嘲,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14. 一饱死亦足:强调对简单幸福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光比喻为白玉,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对仗:如“羁人灶无炊,竟夕枵其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美人的形象,赋予了边塞生活人情味。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了身处边疆的士兵对故土的思念、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豁达的态度,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山:象征荒凉与美丽。
  • 雪光:象征纯洁与孤独。
  • 鸇鹰、鸿鹄:象征自由与追求。
  • 美人:象征温情与希望。
  • 驼肉、豆粥:象征生活的艰辛与简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北征了多少年? A. 5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2. 诗中的“美人”邀请诗人分享什么食物? A. 饺子
    B. 豆粥
    C. 粽子
    D. 米饭

  3. 诗人用什么来支撑自己? A. 手杖
    B. 墨水
    C. 书本
    D. 铁刀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塞下曲》: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思乡之情,展示对亲人深厚的情感。
  • 《塞下曲》:同为边塞诗,表现战争与生活的艰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