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客二首》
时间: 2025-01-26 04:1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客二首》
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
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
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纷繁的关系,每个人都忙于追逐自己的利益。我常常自问,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也要如此忙碌?与客人来来往往,勉强迎合世俗的礼节。礼仪并没有经过圣人的教导,我对后世的繁琐感到厌烦。想要问的事情却无从得知,转过头来只看到纸上的文字。并非我心中有孔子的智慧,反而还要拜倒在功利的面前。于是我明白,心灵的追求在狭窄的空间中早已割裂。既然走了,那又如何,留给来者的又是什么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扰援:指车马的喧闹。
- 闾巷:指街巷,代指普通人。
- 敦:敦厚、厚道,指友好的交往。
- 圣人:指孔子等古代贤人。
- 阳货豚:比喻追逐物质利益。
典故解析:
- 孔子:儒家创始人,强调礼仪和道德,但在此诗中被提及,显示诗人对礼仪的质疑。
- 阳货:指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暗指功利社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敬,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谢客二首》创作于王令与友人交往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批判。诗中对礼仪的质疑和对功利的反感,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谢客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王令对社会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诗的开篇即以“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引入,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利益过程中的忙碌与喧嚣,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接着,诗人自问“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表达了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反思,质疑这种忙碌是否值得。
随着诗句的推进,王令进一步对礼仪的质疑,通过“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繁琐礼节的不满,似乎在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一句,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无奈和对真实理解的渴望。
最终,诗人意识到“心迹久已分”,在追求物质利益与理想之间的割裂,使得他对未来感到迷茫与失落。结尾处“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则将自省与对未来的期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希望共存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车马喧闹,各自忙于追逐利益。
-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我反思身边的人,为什么也如此忙碌?
- “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与客人来往,勉强迎合世俗礼仪。
-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现行的礼仪未经过圣人教导,十分繁琐。
-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想要问的却无从得知,回头只看到文字。
-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并非我有孔子的智慧,反而崇拜物质利益。
-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我终于知道,在狭小的空间中,心灵的追求早已分离。
- “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既然走了,那又如何,留给未来的人又是什么?
修辞手法:
- 对偶:如“扰援车马各,各以势利奔”中,前后句式相同,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自我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人际关系和礼仪的思考,表达了对功利社会的批判及对纯粹人际交往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车马:象征繁华与喧嚣的社会生活。
- 闾巷:代表普罗大众,诗人对普通人生活的思考。
- 礼:象征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诗人对其质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扰援车马”指的是什么?
- A. 车马的安静
- B. 车马的喧闹
- C. 车马的优雅
-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中,诗人自问的对象是?
- A. 自己
- B. 普通人
- C. 权贵
-
诗中对礼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质疑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王令与杜甫在作品中都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但王令更多关注内心的挣扎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批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王令显得更为沉郁而哲理,杜甫则更具现实主义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王令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对于理解王令及其作品有很好的帮助,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