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董卓劫慈明,次以及伯喈。
子龙独何人,啖笑却啀啀。
高视梁砀上,片云卷而怀。
古来高世士,尘埃岂能埋。
白话文翻译:
董卓劫持了慈明皇帝,接着又对伯喈下手。
子龙究竟是什么人物,笑着却又带着嘲讽。
高高地望着梁山,片片云彩在心中萦绕。
自古以来,志向高远的士人,尘世的污秽怎么能掩埋他们呢?
注释:
- 董卓:汉末权臣,以暴虐著称。
- 慈明:指汉献帝,董卓曾监控其政权。
- 伯喈:指位于汉末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可能是指曹操。
- 子龙:一般指关羽,勇猛的武将。
- 啖笑:指含笑,带有讽刺的意味。
- 梁砀:指高耸的山峰,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尘埃:指世俗的纷扰与污秽。
典故解析:
- 董卓与汉献帝:董卓篡夺汉献帝的权力,是汉末历史的一段悲剧。
- 高世士:常指那些志向远大的士人,强调其不屈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历史的洞察力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反映了诗人对权力斗争的敏锐观察和对士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开篇提到董卓与汉献帝的劫持,暗示了权力的黑暗与无情。接着提及子龙,暗示忠诚与勇敢,形成对比,呼应了历史的悲剧。诗中“高视梁砀上,片云卷而怀”一句,意象辽阔,似乎在表达士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与思考,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云卷云舒的自由与豪情。最后几句强调了古往今来的士人即使身处尘世之中,依然无法被埋没,显示出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理想与历史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董卓劫慈明:描述了权力的掠夺者,揭示历史的残酷。
- 次以及伯喈:暗指权力斗争中的牺牲者。
- 子龙独何人:引出忠诚之士,提升诗的情感层次。
- 高视梁砀上: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古来高世士:强调士人的理想与品格。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梁砀”比喻理想的高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形成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传达了对理想与忠诚的追求,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士人精神的赞美。
意象分析:
- 董卓:象征权力的压迫。
- 子龙:忠诚与勇敢的象征。
- 高山与云:理想与自由的象征,表现了士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董卓劫持的是哪位皇帝?
- A. 汉武帝
- B. 汉献帝
- C. 汉昭帝
- D. 汉明帝
-
子龙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胆小
- B. 忠诚
- C. 胜利
- D. 叛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经典之作,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杨维桢《览古四十二首》与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后者则强调了及时行乐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