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髻鬟对耸》
时间: 2025-01-26 01:04: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髻鬟对耸,万松扶玉上青冥。
西风共倚,烟南水北,石荒苔老,三十六梯平。
爱翠尖如削,天外亭亭。
高寒梦惊。是何夕堕双星。
无限苍崖紫岫,谁拊棱层。
薜萝深处,算少年游屐几番登。
河汉近疑在蓬瀛。
白话文翻译:
头上的发髻和发髻上的装饰品相对耸立,万千松树扶持着玉山直上青冥。
西风轻拂,烟雾在南边与北边的水之间漂浮,石头荒凉,苔藓斑驳,三十六级台阶平坦。
我喜欢那如削的翠尖,天外亭亭而立。
高寒的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夜晚让双星陨落?
无尽的苍崖紫色山峦,谁能轻轻抚摸这层峦?
在薜萝的深处,想算算少年时的游履几经登临。
银河近在眼前,仿佛就在蓬莱仙境。
注释:
- 髻鬟:指发髻和发饰。
- 青冥:指高远的天空。
- 三十六梯:可能指代一些高峻的台阶,象征攀登的艰难与美好。
- 薜萝:一种常见的植物,通常生长在山林深处。
- 河汉:指银河,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典故解析:
- 蓬瀛: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 双星:古代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亦可象征爱情或友情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词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髻鬟对耸》以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开篇以“髻鬟对耸”引入,描绘了一个优雅的女子形象,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互辉映,突显了女性的美丽与高贵。接着,诗人描绘了“万松扶玉上青冥”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神秘。
“西风共倚,烟南水北”这句更是将自然的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孤独与思念。随后,诗人通过“爱翠尖如削,天外亭亭”的描写,传达出对理想与美的向往与追求。随着“高寒梦惊”的出现,诗人似乎在反思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令人产生一种高远的思索。
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河汉近疑在蓬瀛”的描绘,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暗示着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地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追求与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髻鬟对耸: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发髻与装饰,表现出她的高贵与优雅。
- 万松扶玉上青冥:通过对松树与玉山的描绘,表达自然的壮丽。
- 西风共倚:西风的吹拂,带来一种闲适的氛围。
- 烟南水北: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水与烟的结合使得景象更为迷离。
- 石荒苔老:表现自然的沧桑感,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三十六梯平:象征攀登过程的艰辛与平坦的理想。
- 爱翠尖如削:对美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理想化的向往。
- 高寒梦惊:梦境的惊醒,暗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 是何夕堕双星:双星陨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的消逝。
- 无限苍崖紫岫:展现自然的浩瀚,令人感到渺小。
- 谁拊棱层:抒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薜萝深处:自然中的宁静,暗示对内心世界的探求。
- 算少年游屐几番登:回忆少年时光,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河汉近疑在蓬瀛:将银河与理想结合,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尖如削”,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灵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美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髻鬟:象征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
- 玉山:象征高洁与理想。
- 双星:象征爱情或美好事物。
- 河汉:象征宇宙的浩瀚与人生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允平
C. 杜甫 -
“髻鬟对耸”中的“髻”指的是? A. 头发
B. 发髻
C. 头饰 -
诗中提到的“蓬瀛”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生活
C. 自然景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陈允平的《婆罗门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后者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