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诗四首》

时间: 2025-01-22 10:12:43

早悟君王物色求,子陵应已弃羊裘。

绝知至德终难掩,女子亦称韩伯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父诗四首 赵蕃 〔宋代〕

早悟君王物色求,子陵应已弃羊裘。 绝知至德终难掩,女子亦称韩伯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早先就明白君王在寻找人才,子陵应该已经放弃了隐居的生活。深知高尚的品德终究难以被掩盖,即使是女子也能被称为韩伯休。

注释: 字词注释:

  • 早悟:早先就明白。
  • 物色:寻找。
  • 子陵:指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
  • 羊裘:隐士的象征,指隐居生活。
  • 绝知:深知。
  • 至德:高尚的品德。
  • 掩:掩盖。
  • 女子:女性。
  • 韩伯休:东汉时期的隐士,以品德高尚著称。

典故解析:

  • 子陵弃羊裘:严光(子陵)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隐士,曾拒绝汉光武帝的征召,继续隐居。这里用“弃羊裘”象征他放弃了隐居的生活,可能接受了君王的征召。
  • 韩伯休:东汉时期的隐士,以品德高尚著称,这里用来比喻即使是女性,只要有高尚的品德,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有所感慨,对隐士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向往中创作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严光(子陵)和韩伯休两位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向往。诗中“早悟君王物色求”一句,表明作者对君王寻求人才的早有预见,而“子陵应已弃羊裘”则暗示了隐士最终可能会接受君王的征召。后两句“绝知至德终难掩,女子亦称韩伯休”则强调了高尚品德的不可掩盖性,即使是女性,只要有高尚的品德,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悟君王物色求”:作者早先就明白君王在寻找人才。
  2. “子陵应已弃羊裘”:子陵(严光)应该已经放弃了隐居的生活。
  3. “绝知至德终难掩”:深知高尚的品德终究难以被掩盖。
  4. “女子亦称韩伯休”:即使是女性,只要有高尚的品德,也能被称为韩伯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弃羊裘”比喻隐士放弃隐居生活。
  • 对仗:“早悟”与“绝知”,“君王物色求”与“至德终难掩”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无论性别,只要有高尚的品德,都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羊裘:隐士的象征,代表隐居生活。
  • 至德:高尚的品德,代表人的内在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陵”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严光 B. 韩伯休 C. 汉光武帝 D. 赵蕃

  2. “女子亦称韩伯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女性也能成为隐士 B. 女性也能有高尚的品德 C. 女性也能成为君王 D. 女性也能放弃隐居生活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隐士生活的批评 B. 对君王的赞美 C. 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D. 对女性地位的提升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父》(张志和):这首诗也表达了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归园田居》(陶渊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渔父》(张志和)与《渔父诗四首》(赵蕃):两首诗都表达了隐士生活的向往,但张志和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风光,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这本书对宋代诗歌进行了精选和注释,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诗歌。
  • 《隐士与中国文化》(陈鼓应):这本书探讨了隐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对隐士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