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时雨初晴》
时间: 2025-01-27 03:17: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时雨初晴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时雨初晴,诏书随至。邦人父老为君喜。
十年江海始归来,祥曦殿里搀班对。
日月开明,风云感会。切须稳上平戎计。
天教慈母寿无穷,看君黄发腰金贵。
白话文翻译:
时雨刚刚停了,阳光明媚,皇帝的诏书也随之而来。
百姓和父老乡亲们为你感到高兴。
经过十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故乡,
在祥曦殿中,与你的班子欢聚一堂。
日月明亮,风云都感应到这个时刻,
一定要稳妥地施行平定边疆的计划。
上天保佑母亲长寿无尽,
愿你年老时,金发飘逸,身价显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时雨:指时节性的雨,象征着时令的变化。
-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公告。
- 邦人父老:即地方的百姓和年长者。
- 祥曦殿:可能指的是某个朝廷或宫殿,寓意吉祥光明之意。
- 平戎计:平定边疆的策略或计划。
- 黄发:指年老的体现,象征着尊贵。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十年江海"可能暗指诗人或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动荡与战乱。
- "天教慈母寿无穷"意在祝愿母亲长寿,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惟贞,号青丘,宋代词人,精通诗词,风格清新雅致,情感真挚。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时事,字句间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国家经历动乱之后,表达了对平安时代的渴望和对母亲长寿的祝愿。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踏莎行·时雨初晴》通过描绘一个雨后初晴的美好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期盼。开篇以“时雨初晴”引入,暗示着经过风雨的洗礼后迎来了光明的未来,随后提到“诏书随至”,指代国家的安定与治理,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邦人父老为君喜”则体现了百姓对新政令的欢欣鼓舞,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与关注。
在描绘个人情感方面,作者以“十年江海始归来”抒发了身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经过漫长的漂泊,终于回归故乡,象征着重归于好的期盼和喜悦。在祥曦殿的团聚中,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后面的几句则是对未来的寄托,诗人希望能够“稳上平戎计”,展现出一种对未来安宁的期望,以及对母亲长寿的祝愿,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母亲的尊重与孝道。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温情与力量,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关怀和对家庭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雨初晴,诏书随至”:描绘了雨后阳光普照的场景,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邦人父老为君喜”:描写百姓对新政的欢喜,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 “十年江海始归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祥曦殿里搀班对”:在祥曦殿中欢聚,体现团聚的幸福。
- “日月开明,风云感会”: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相互呼应,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 “切须稳上平戎计”:强调了治国安边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责任感。
- “天教慈母寿无穷”:愿母亲长寿,展现了对家庭的关怀。
- “看君黄发腰金贵”:祝愿老年时富贵安宁,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时雨初晴”比喻国家动荡之后的恢复。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期望与对家庭和母亲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时雨:象征变化与希望。
- 祥曦殿:代表政治的清明与和谐。
- 黄发:象征年老与尊贵,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时雨初晴”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忧伤 -
“邦人父老为君喜”中的“父老”指的是什么人?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外国人 -
诗中提到的“平戎计”指的是什么?
A. 旅游计划
B. 平定边疆的策略
C. 经济计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描绘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相比,张孝祥的词更偏重于对社会与家庭的关怀,而辛弃疾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反映了不同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不同关注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踏莎行·时雨初晴》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