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时间: 2025-01-27 04:25: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夜入磻溪如入峡,
照山炬火落惊猿。
山头孤月耿犹在,
石上寒波晓更喧。
至人旧隐白云合,
神物已化遗踪蜿。
安得梦随霹雳驾,
马上倾倒天瓢翻。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进入磻溪时,就像进入了峡谷,
照山的火炬照耀下,惊动了山中的猿猴。
山顶的孤月依然高悬,
石上的寒波在晨光中更加喧闹。
隐士的身影早已与白云融为一体,
神灵的踪迹已化为蜿蜒的河流。
我如何能让梦随雷霆的驾驭,
从马上倾倒,像天上的瓢一样翻转。
注释
字词注释
- 磻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 峡:峡谷,狭窄的山谷。
- 炬火:火把,火光。
- 耿犹在:形容月亮依旧高悬,光亮明亮。
- 寒波:寒冷的波浪。
- 晓:清晨。
- 至人:指隐士或高人。
- 旧隐:曾经隐居的隐士。
- 神物:神灵或神秘的事物。
- 蜿:蜿蜒,曲折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至人旧隐:源于道教文化,指那些追求道德理想、隐居山林的人。
- 霹雳:象征着力量和迅猛的变化,常用来形容不可思议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哲理见长,作品多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旅行途中,表达了他在夜晚行旅中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行旅中的心境,借助磻溪的自然景色,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哲理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夜入磻溪如入峡”,生动地展现了磻溪的幽深和神秘,随即“照山炬火落惊猿”,火光照耀下的猿猴,似乎在提醒人们自然的灵动和生命力。接下来的“山头孤月耿犹在”,不仅描绘了山顶明亮的孤月,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更深层的哲理,“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隐士与白云的结合,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神秘的神灵已化为自然的流动,暗示了生命的轮回与变化。最后两句通过“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梦境的追寻如同雷霆的驾驭,带有一种对世俗的超脱。
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感丰富而深邃,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入磻溪如入峡:夜晚进入磻溪,如同进入幽深的峡谷,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照山炬火落惊猿:火光照亮山间,惊动了猿猴,表现出夜的寂静与生命的活力。
- 山头孤月耿犹在:山顶的明月依然高挂,象征着孤独与静谧。
- 石上寒波晓更喧:清晨的寒冷波浪在石头上涌动,暗示着自然界的喧闹与生命的律动。
- 至人旧隐白云合:高人隐士与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神物已化遗踪蜿:神秘的存在已化为蜿蜒的河流,象征着变化与永恒。
- 安得梦随霹雳驾:渴望梦想能随雷霆般迅速实现。
- 马上倾倒天瓢翻:形象地表达了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愿意翻转一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夜入磻溪如入峡”形象地比喻了夜晚的幽静。
- 拟人:如“寒波晓更喧”赋予波浪生命的喧闹感。
- 对仗:如“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展现了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自由的追求,情感深邃而广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象征着神秘与未知。
- 月:象征着孤独与理想。
- 猿:象征着自然的生动与灵性。
- 寒波:象征着清晨的清冷与生命的涌动。
- 白云:象征着隐逸与超脱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夜入磻溪如入峡”的意思是: A. 夜晚的磻溪非常狭窄
B. 夜晚进入磻溪如同进入峡谷
C. 夜晚的磻溪非常深
D. 夜晚的磻溪很迷人 -
“山头孤月耿犹在”中的“孤月”指的是: A. 孤独的月亮
B. 山顶的月亮
C. 失落的月亮
D. 明亮的月亮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和旅行的心境,与苏轼的《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作品更强调清晨的美与迅速的变化。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