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平泉杂咏·忆野花(余未尝春到故园)
作者:李德裕
虽游洛阳道,未识故园花。
晓忆东谿雪,晴思冠岭霞。
谷深兰色秀,村迥柳阴斜。
怅望龙门晚,谁知小隐家。
白话文翻译
即使我在洛阳的道路上游览,也未曾见到故乡的花朵。
清晨回忆东边溪水的雪,晴天思念冠岭的霞光。
山谷深处兰花色彩鲜艳,村庄远离柳树的阴影斜斜地落下。
怅然望着龙门的晚霞,谁知道我隐居在何处呢?
注释
- 游洛阳道:指在洛阳的路上游览。
- 未识:未见到。
- 故园花:故乡的花朵。
- 东谿雪:指东边的小溪,早晨的雪景。
- 晴思:晴朗天气中思念。
- 冠岭:高山的山脊。
- 谷深兰色秀:山谷深处兰花的颜色美丽。
- 村迥:村庄远离,表示村子的偏僻。
- 柳阴斜:柳树的阴影呈现出斜斜的样子。
- 怅望:感到惆怅地望着。
- 龙门:可能指龙门山,古代名胜之一。
- 小隐家:隐居的人家,指自己隐居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9年—865年),字梦阮,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德裕在外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对故乡春天花朵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怀念。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忆平泉杂咏·忆野花》通过简单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以“虽游洛阳道,未识故园花”引入,表明诗人在外游历时无法见到故乡的花朵,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感。接着通过“晓忆东谿雪,晴思冠岭霞”两句,诗人将早晨的雪和晴天的霞光与故乡的记忆结合,展现出浓厚的乡愁。
后两句“谷深兰色秀,村迥柳阴斜”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生机与美丽的向往。最后的“怅望龙门晚,谁知小隐家”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感与隐逸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透出深厚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又忧伤的气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虽游洛阳道,未识故园花”:即使游历在洛阳的道路上,却未见故乡的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晓忆东谿雪,晴思冠岭霞”:清晨回忆起东边溪水的雪,晴天又思念起冠岭的霞光,显示出对自然景色的怀念。
- “谷深兰色秀,村迥柳阴斜”:描绘了故乡山谷中兰花的美丽与村庄的宁静。
- “怅望龙门晚,谁知小隐家”:最后一行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的无奈。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晓忆”与“晴思”,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同时,意象的运用如“东谿雪”、“冠岭霞”展现了自然美的丰富多彩。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思乡和对自然美的向往,通过描写故乡的花草树木,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故园花: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温暖。
- 东谿雪:代表清新、纯洁的自然景象,唤起诗人的记忆。
- 冠岭霞:象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生的理想。
- 兰色秀:兰花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美好向往。
- 柳阴斜:柳树是乡村的标志,代表着诗人的乡愁。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条河流
- B. 一座山
- C. 一座寺庙
- D. 一条街道
-
“虽游洛阳道,未识故园花”中的“故园花”指的是?
- A. 洛阳的花
- B. 自然的花
- C. 诗人的故乡的花
- D. 诗人梦中的花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与思乡
- C. 愤怒
- D. 无所谓
-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也是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多展现了国破家亡的悲痛;而李德裕的《忆平泉杂咏》则偏向于对自然的向往与个人隐逸的情怀,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