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
时间: 2025-01-11 11:1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
钱惟演 〔宋代〕
方瞳玄鬓粉闱郎,绛阙斋心奉紫皇。 徵士高怀云在岭,骚人秋思水周堂。 闲园露草开三迳,灵宇华灯烛九光。 知有美田堪种玉,几时春渚逐归艎。
白话文翻译
一位有着方形的瞳孔和乌黑鬓发的官员,在红色的宫阙中专心致志地侍奉着紫皇。 他的高尚情怀如同山岭上的云朵,而他的秋思则如同环绕着厅堂的水流。 在宁静的园子里,露水滋润着草地,开辟出三条小径,灵宇中华丽的灯烛照亮了九重光芒。 他知道有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美玉,不知何时能在春渚上追随归来的船只。
注释
- 方瞳玄鬓: 形容人的眼睛和鬓发,方瞳指眼睛形状,玄鬓指乌黑的鬓发。
- 粉闱郎: 指官员,粉闱指宫廷。
- 绛阙斋心: 在红色的宫阙中专心致志。
- 紫皇: 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 徵士高怀: 指高尚的情怀。
- 骚人秋思: 指诗人的秋思。
- 闲园露草: 宁静的园子里,露水滋润的草地。
- 灵宇华灯: 灵宇指神庙,华灯指华丽的灯烛。
- 烛九光: 照亮九重光芒。
- 美田堪种玉: 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美玉。
- 春渚逐归艎: 在春渚上追随归来的船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号东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初年的重要文人,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并称“宋初四学士”。钱惟演的诗风清新脱俗,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惟演寄给灵仙观舒职方学士的作品,表达了对舒职方学士高尚情怀和秋思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舒职方学士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方瞳玄鬓粉闱郎”一句,以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舒职方学士的外貌特征,而“绛阙斋心奉紫皇”则进一步描绘了他在宫廷中的专注和虔诚。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闲园露草开三迳”和“灵宇华灯烛九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和宁静的氛围。最后两句“知有美田堪种玉,几时春渚逐归艎”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希望能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美玉,追随归来的船只,过上宁静的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瞳玄鬓粉闱郎: 描绘舒职方学士的外貌特征,方形的瞳孔和乌黑的鬓发,显示出他的不凡气质。
- 绛阙斋心奉紫皇: 描述他在宫廷中的专注和虔诚,专心致志地侍奉着紫皇。
- 徵士高怀云在岭: 比喻舒职方学士的高尚情怀如同山岭上的云朵,高远而不可及。
- 骚人秋思水周堂: 比喻他的秋思如同环绕着厅堂的水流,细腻而深沉。
- 闲园露草开三迳: 描绘宁静的园子里,露水滋润的草地,开辟出三条小径,象征着宁静和闲适。
- 灵宇华灯烛九光: 描绘灵宇中华丽的灯烛照亮了九重光芒,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 知有美田堪种玉: 表达了对肥沃土地的向往,希望能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美玉。
- 几时春渚逐归艎: 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希望能在春渚上追随归来的船只。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徵士高怀云在岭”和“骚人秋思水周堂”,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象征: 如“灵宇华灯烛九光”,通过象征手法强化了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高尚情怀和秋思的赞美,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舒职方学士的形象和自然景色,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瞳玄鬓: 描绘人的外貌特征,显示出不凡气质。
- 绛阙斋心: 描绘在宫廷中的专注和虔诚。
- 云在岭: 比喻高尚情怀,高远而不可及。
- 水周堂: 比喻秋思,细腻而深沉。
- 闲园露草: 描绘宁静的园子,象征闲适。
- 灵宇华灯: 描绘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 美田堪种玉: 表达对肥沃土地的向往。
- 春渚逐归艎: 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方瞳玄鬓粉闱郎”描绘的是谁的外貌特征?
- A. 钱惟演
- B. 舒职方学士
- C. 紫皇
- 答案: B
-
诗中“绛阙斋心奉紫皇”描述的是舒职方学士在做什么?
- A. 在宫廷中专心致志地侍奉紫皇
- B. 在宫廷中处理政务
- C. 在宫廷中读书
- 答案: A
-
诗中“知有美田堪种玉”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肥沃的土地
- B. 美玉
- C. 归隐生活
-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秋声赋》: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 梅尧臣的《秋思》:表达了对秋天的深切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钱惟演的《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与欧阳修的《秋声赋》:两者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钱惟演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欧阳修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钱惟演的多首诗作,对其诗风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介绍,包括钱惟演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