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康判官往新安(一作皇甫冉诗)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
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
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
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
白话文翻译
如果不去新安,怎能知道江路有多长?
猿声近在庐前,水色胜过潇湘的美景。
驿道上残留着雨水,渔家在夕阳下归来。
何必为旅行的停泊而愁苦,足迹所到之处,皆有光辉。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安:地名,今属安徽省。
- 江路:指江上的水路。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用以渲染环境的孤寂。
- 庐霍:指庐山附近的霍山。
- 潇湘:指湘江,常被描绘为美丽的水乡。
- 驿路:古代的交通路线。
- 渔家:指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的人。
- 使者:指传递信息的人,通常代表官方。
典故解析
- 潇湘: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水乡的美丽。
- 夕阳:象征晚年或生命的最后阶段,带有些许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景文,号阮亭,唐代诗人,生于约公元710年,卒于约公元780年。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象。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长卿与友人康判官别离之际,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旅途艰辛的感慨。新安作为目的地,虽远且路途遥远,但友谊的光辉照亮了前行的路。
诗歌鉴赏
《送康判官往新安》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的开头“如果不去新安,怎能知道江路有多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旅程的关心与惋惜,仿佛在说,只有亲自经历了,才能真正了解路途的艰辛与漫长。接下来的描绘“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则把读者带入一个自然的场景中,猿声的凄凉与水色的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孤寂的情感,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中,残雨暗示着即将结束的旅途,而渔家归来的景象则象征着归属与安宁,形成了一种温暖的结束感。最后一句“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则是对离别情绪的升华,作者告诫自己和友人,不必为旅途的不确定而忧愁,因为使者的使命与光辉将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人以希望。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情冷暖,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不去新安,怎能感受到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 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猿声传来,显得环境更加孤寂,而水的色彩却胜过湘江的美丽。
- 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驿道上淋过雨,渔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营造出宁静的画面。
- 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不必为旅行的停留而忧愁,因使者的使命将给这段旅程带来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色比作潇湘,突出其美丽。
- 拟人:猿声近似人声的孤寂感,使环境更具情感。
- 对仗:如“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旅途的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表现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安:远方的理想与希望。
- 猿声:孤独、惆怅的情感。
- 水色:美丽与宁静的象征。
- 夕阳:归属感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安是指哪个地方?
A. 安徽省 B. 湖南省 C. 江西省 - “猿声近庐霍”中的“庐霍”指的是?
A. 庐山附近 B. 岳阳 C. 南京 - “何须愁旅泊”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希望 C. 无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对比刘长卿的《送康判官往新安》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但刘长卿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王之涣则强调壮丽景色带来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长卿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