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
时间: 2025-04-27 08:2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
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
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
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
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
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
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白话文翻译
长安远在千里之外,日日夜夜我怀念那双阙(指长安的宫阙)。
我已经是洞庭湖边的人,却仍然眺望着灞陵的月光。
谁能理解我对故乡的思念,亲戚们在天边的思念。
昨夜我梦中归乡,醒来时烟波浩渺,感觉一切都变得宽广。
在江边看到芳草,孤独的旅人心情快要绝望。
难道我会对青春的到来感到惊讶吗?只是在伤感时光的离别。
长空无法眺望,鸟儿与浮云都已消失在天际。
注释
- 邈:远,遥远。
- 阙:宫阙,指长安的皇宫。
- 灞陵:灞陵是长安附近的一个地方,诗人怀念故乡。
- 乡意:对故乡的思念。
- 天末:指遥远的地方,天的尽头。
- 烟波:指湖面上的烟雾和波浪,形容景色朦胧。
- 江皋:江边的岸边。
- 芳草:指春天的青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青春:指年轻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初到洞庭湖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洞庭湖是当时著名的风景名胜,诗人在此地感受到的自然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诗歌鉴赏
《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长安与洞庭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不仅描绘了长安的遥远,也揭示了诗人心中对双阙的思念,这种思念贯穿了整首诗。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表示他已是“洞庭人”,但依旧“犹看灞陵月”,表明即使身处他乡,内心的乡愁依旧无法消弭。诗人用“谁堪去乡意”表达了对故乡的孤独感和无奈,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外漂泊的寂寞与愁苦。
最后几句“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伤痛,青春的来临并不能弥补对往昔的怀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邈千里:长安在千里之外,遥不可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日夕怀双阙:每天晚上都怀念长安的宫阙,强调思乡之情的深重。
- 已是洞庭人:现在身处洞庭湖,暗示诗人已在异乡生活。
- 犹看灞陵月:即使在洞庭,依然眺望灞陵的月光,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 谁堪去乡意:谁能理解我对故乡的思念,感叹思念的孤独。
- 亲戚想天末:亲戚在远方,表达了与家人间的疏离感。
- 昨夜梦中归:梦见回到故乡,反映内心深处的渴望。
- 烟波觉来阔:醒来时感觉一切都变得宽广,象征现实的无奈。
- 江皋见芳草:在江边看到草,暗示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孤客心欲绝:孤独的旅人心情快要崩溃。
- 岂讶青春来:对青春的到来并无惊讶,反而感伤。
- 但伤经时别:感伤的是与故乡时光的离别。
- 长天不可望:长空无法眺望,暗含无尽的遗憾。
- 鸟与浮云没:鸟儿与浮云消失在天际,象征着希望的渺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前后句结构相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烟波觉来阔”,将梦境与现实的宽广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
- 拟人:鸟与浮云的消失赋予了自然以情感,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人生孤独的感慨,以及对流逝时光的伤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故乡,代表着温暖与归属。
- 双阙:象征权力与繁华,反映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 洞庭:象征陌生与孤独,体现诗人的漂泊感。
- 灞陵月:象征故乡的美好回忆。
- 芳草:象征生命与希望,表达对未来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安邈千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对长安的喜爱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洞庭的欣赏
-
“烟波觉来阔”句中“烟波”指的是什么?
- A. 烟雾缭绕的山峰
- B. 湖面上的水波与烟雾
- C. 天空中的云彩
-
诗中“江皋见芳草”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生命的希望
- C.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两首诗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偏向于壮阔的自然景观,后者则强调内心的孤独感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提供了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诗经》: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帮助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