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匡山老僧庵
筼筜红实好鸟语,
银髯瘦僧貌如祖。
香烟濛濛衣上聚,
冥心缥缈入铁圄。
白麏作梦枕藤屦,
东峰山媪贡瓜乳。
白话文翻译:
在匡山的老僧庵里,筼筜树上红色的果实,鸟儿在其中欢快地鸣叫;那位银髯的瘦僧,面容如同祖父一般慈祥。袍服上袅袅升起的香烟,似乎在聚集成雾;僧人心中冥想,飘渺如同被禁锢在铁的牢笼里。白麏在梦中,枕着藤制的鞋子,东峰的山姑送来瓜和奶。
注释:
- 筼筜:一种植物,常见于江南地区,果实红色,鸟类喜食。
- 银髯瘦僧:形容和尚面容和蔼,年长而瘦削。
- 香烟濛濛:形容袅袅的香烟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冥心:意指深沉专注的心思。
- 铁圄:比喻束缚或禁锢的状态。
- 白麏:一种小鹿,通常象征纯情和梦境。
- 藤屦:用藤条编制的鞋子,古代常见的轻便鞋。
- 东峰山媪:指居住在东峰的老年妇女,象征自然的馈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912),唐代著名诗人、僧人,以其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贯休的诗歌多描写隐逸生活、佛教哲理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贯休在匡山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描绘的场景,既有自然的生动,又有僧人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他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书匡山老僧庵》是一首清新而富有哲理的诗,贯休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僧人的形象,传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描写筼筜果实的美丽和鸟儿的欢鸣,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暗示着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位银髯瘦僧,他的外貌像极了慈祥的祖父,给人以亲切感。这里,僧人的形象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智慧与宁静。香烟的描写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仿佛一切烦恼都在这袅袅香烟中消散。
诗的后半部分,白麏的梦境和东峰山姑的奉献,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梦境中的白麏象征着纯真与自由,而山姑送来的瓜乳则暗示着自然的恩赐。贯休在此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清新自然,意象丰富,透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内心自由的追求,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筼筜红实好鸟语:描绘了匡山的自然环境,红色果实吸引了鸟儿,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银髯瘦僧貌如祖: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展现了他慈祥的形象,暗示智慧和宁静。
- 香烟濛濛衣上聚:香烟弥漫,形成朦胧的氛围,象征着冥想与超脱。
- 冥心缥缈入铁圄:表达了僧人内心的追求,虽然在世俗中受到束缚,但心灵却向往自由。
- 白麏作梦枕藤屦:梦中的白麏象征纯真,藤屦的描写则体现了朴素的生活。
- 东峰山媪贡瓜乳:自然的馈赠,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冥心缥缈入铁圄”,将内心的追求与束缚进行对比。
- 拟人:鸟语与香烟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僧人形象的塑造,贯休表达了对自由与智慧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筼筜:象征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
- 银髯瘦僧: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 香烟:象征超脱尘世的状态。
- 白麏:象征纯真与梦境。
- 山媪:象征自然的馈赠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色果实是什么? A. 桃子
B. 筼筜果
C. 樱桃 -
诗中“银髯瘦僧”的形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A. 严肃
B. 慈祥
C. 怒气 -
“冥心缥缈入铁圄”中的“铁圄”象征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迷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贯休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描写了自然与隐逸生活,贯休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结合了哲理与自然景观,呈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