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词上刘侍郎》
时间: 2025-01-10 22:3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镜词上刘侍郎
作者: 贯休 〔唐代〕
至宝不自宝,照古还照今。
仙人手胼胝,寥泬秋沈沈。
不是十二面,不是百炼金。
若非八彩眉,不可辄照临。
即归玉案头,为君整冠簪。
即居吾君手,照出天下心。
恭闻太宗朝,此镜当宸襟。
六合悬清光,万里无尘侵。
此镜今又出,天地还得一。
白话文翻译:
这面珍贵的镜子并不自我珍惜,却能照亮古今。
如同仙人手中因操劳而生的茧,沉静而深远。
这镜子不是十二面的,也不是经过百炼的金子。
如果不是八彩的眉妆,就不能随意照耀。
请把它放回玉案之上,为您梳理头冠和簪子。
如果放在您手中,就能照出世间的心声。
恭敬地听闻太宗的朝廷,这面镜子正当于他的位置。
六合之间洒下清光,万里之间没有尘埃侵扰。
这面镜子如今再次出现,天地间又得一番光景。
注释:
- 至宝:指极为珍贵的宝物,这里指的是镜子。
- 照古还照今:能照出古代和现代的面貌。
- 仙人手胼胝:形容仙人因劳作而生的手茧,暗喻镜子的珍贵和历史。
- 寥泬:深远而广阔的意思。
- 八彩眉:指女子妆容的复杂多彩,暗示镜子的精致。
- 玉案头:放置在玉制的桌案上,象征高贵。
- 宸襟:指皇帝的气度和胸襟。
- 六合:表示天地之间,清光洒下。
- 尘侵:指污秽、尘土的侵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号云溪,晚号松隐。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兴盛。诗中所描绘的镜子象征着明晰和智慧,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古镜词上刘侍郎》是一首通过镜子这一意象,表达珍贵与智慧的诗作。镜子不仅仅是一个物件,它承载了历史的回忆与现实的反思。在诗的开头,诗人便提出镜子的珍贵,并强调它的照耀功能,不仅能映照出古时的景象,也能折射出当今的现实。这样的设定使得诗歌充满了哲思。
诗中提到的“仙人手胼胝”,用以比喻镜子的来历,暗示着制作镜子的艰辛与珍贵;“八彩眉”的提及,则让人联想到女性之美,暗示镜子在审美中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则强调了这面镜子与皇权的关系,诗人以恭敬的语气提到了太宗,显示了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当时政治的关注。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贯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高度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宝不自宝,照古还照今。”:镜子珍贵但不自我珍惜,能照见古今之景。
- “仙人手胼胝,寥泬秋沈沈。”:比喻镜子源于辛勤的劳动,象征深远的历史。
- “不是十二面,不是百炼金。”:指镜子非寻常之物,强调其独特性。
- “若非八彩眉,不可辄照临。”:暗示镜子需要与美丽的事物相配。
- “即归玉案头,为君整冠簪。”:强调镜子的高贵和使用价值。
- “即居吾君手,照出天下心。”:镜子在君主手中能反映民心。
- “恭闻太宗朝,此镜当宸襟。”:赞美镜子与太宗皇帝的关系。
- “六合悬清光,万里无尘侵。”:描绘镜子照耀整个天地的清明。
- “此镜今又出,天地还得一。”:最后强调镜子的再现带来的新气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镜子比作古今的见证,隐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绘展示镜子的珍贵和功能,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镜子这一意象,传达了对历史和现代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象征智慧与明晰,承载历史与现实。
- 仙人:象征高洁与超凡,暗示镜子的珍贵。
- 秋沈沈:暗示深远和宁静,诗中情感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仙人手胼胝”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镜子的光亮
- B. 制作镜子的艰辛
- C. 镜子并不珍贵
-
“即归玉案头,为君整冠簪”中的“玉案”象征什么?
- A. 普通桌案
- B. 高贵与雅致
- C. 皇权象征
-
全诗的主题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
- A. 自然景色
- B. 爱情故事
- C.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贯休的《古镜词上刘侍郎》与李白的《静夜思》都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但贯休更侧重于物品的象征意义,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