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送》

时间: 2025-01-22 16:44:02

瓦送绣行均一去,如公之去独贤哉。

国侨存校如迂阔。

涑水辞枢冀挽回。

聊为先师主精舍,不烦残客到翘村。

半山未是忘情者,重拜头厅便出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瓦送
作者: 刘克庄

瓦送绣行均一去,如公之去独贤哉。
国侨存校如迂阔,涑水辞枢冀挽回。
聊为先师主精舍,不烦残客到翘村。
半山未是忘情者,重拜头厅便出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的情感,瓦的送行如同绣衣一般整齐而优雅,令我想起你如贤者般的离去。国家的侨民依然教育着那些迂腐的人,涑水边的辞别,希望能够挽回旧日的情谊。我愿为先师的精舍献上我的一份心意,并不希望那些滞留的客人再次打扰到这里。半山之上并不是忘情的人,重重地拜访厅堂之后我便离开了。

注释:

  • 瓦送:指的是送瓦的情景,象征离别。
  • 绣行:形容送行的整齐优雅。
  • 如公之去独贤哉:提到朋友的离去,赞美其才德。
  • 国侨存校:指的是海外侨民仍在教育学习。
  • 涑水:涑水河,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和情感。
  • 精舍:指的是书院或学堂。
  • 翘村: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或村落。
  • 忘情者:意指不留恋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豪放、清新著称。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中国历史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离别,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瓦送》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中通过瓦的送行和绣行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惋惜与赞美。首句“瓦送绣行均一去”将离别的场景描绘得细腻而优雅,仿佛在为离去的人送上最后的祝福。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国家的侨民,反映了当时社会教育的艰难与不易,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主题。

在诗中,涑水的辞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割舍,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两句则将场景转向个人,诗人虽重拜厅堂,却不愿再留恋,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释然与超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时代的背景,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瓦送绣行均一去:送行的瓦片如同精美的绣品,表达离别时的整齐与优雅。
    2. 如公之去独贤哉:想起朋友的离去,感慨其才德。
    3. 国侨存校如迂阔:海外侨民依然在教育,反映社会的困顿。
    4. 涑水辞枢冀挽回:涑水边的告别,希望能够恢复旧日的情。
    5. 聊为先师主精舍:愿为先师的精舍献上心意。
    6. 不烦残客到翘村:不希望滞留的客人打扰。
    7. 半山未是忘情者:半山之上并不是忘情的人。
    8. 重拜头厅便出来:重重地拜访后选择离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瓦送”和“绣行”比喻离别的情景。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个人情感的释然,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活的基础与离别。
  • 绣行:代表优雅与美好,强调对友人的尊重。
  • 涑水:流逝的时间,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精舍:知识的殿堂,寄托着对文化传承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瓦送》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刘克庄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涑水”象征着什么? A. 金钱
    B. 时间
    C. 人情

  3. 诗人对朋友的离去持什么态度? A. 绝望
    B. 愉快
    C. 惋惜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克庄的《瓦送》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而杜甫则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