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阴零落豫章台,平地晴沙卷雪来。
欲访邻翁问尘迹,小园荒径长莓苔。
白话文翻译:
在城阴下,豫章台显得十分衰败,平地上晴朗的沙子像雪一样飞舞。
我想去拜访邻近的老翁,询问他过往的踪迹,然而小园的荒径上长满了莓苔。
注释:
- 豫章台:古代地名,指的是江西的豫章,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繁华的消逝。
- 城阴:指城墙的阴影,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城市的衰落。
- 平地晴沙:形容天气晴朗,地面上沙粒在阳光下闪烁,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尘迹:指过往的痕迹,隐喻人们曾经的生活与往事。
- 小园荒径:表明园子里长满了杂草,荒废的状态,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人们的遗忘。
典故解析:
“豫章”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江西,历史上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诗中提及的“邻翁”,可能是指代一位隐居的老人,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与人情的思考。诗歌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况志宁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南宋,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抒情,常以景物抒发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豫章台》创作于作者对往昔的思索之际,隐含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出宋代文人对情感与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豫章台》通过描绘豫章台的衰败与荒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深刻感悟。首句“城阴零落豫章台”直接揭示了环境的变化,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惆怅。接下来的“平地晴沙卷雪来”,则是一种对比,晴朗的天气与飞扬的沙粒形成了一种静谧的美感,然而这种美感又透出一丝凄凉。
在后两句中,作者表达了对邻翁的向往与对往事的追忆。“欲访邻翁问尘迹”体现出一种对人情的渴望,想要了解过去的故事,却发现“小园荒径长莓苔”,荒废的园径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追寻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历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阴零落豫章台:描绘了豫章台的凋零,反映出城市的衰败。
- 平地晴沙卷雪来:通过晴沙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冷清的氛围。
- 欲访邻翁问尘迹:表达了对旧日生活的怀念与追寻。
- 小园荒径长莓苔:荒凉的环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比:晴沙与衰败的豫章台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豫章台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衰落,荒径和莓苔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思考,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豫章台:历史的象征,代表着过去的辉煌。
- 晴沙:宁静与美好的象征,映衬着内心的思绪。
- 荒径、莓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遗忘,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豫章台”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西
B. 浙江
C. 安徽
D. 福建 -
诗中提到的“邻翁”代表什么?
A. 朋友
B. 隐士
C. 亲戚
D. 学者 -
“小园荒径长莓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鹿柴》:通过自然景物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豫章台》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