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引未能忘世,端居且学灰心。定自随时隐见,应非与俗浮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薄和对内心修炼的追求。即使身处世间,也难以忘却世俗的牵绊;静坐于此,努力学习保持内心的平静。“定自随时隐见”意味着我会随缘而行,虽然不与世俗浮华相交,但仍然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注释:
- 远引:远离世俗的诱惑与牵绊。
- 端居:安静地待在某个地方,指诗人所处的静谧环境。
- 灰心: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 随时隐见:适应时势,隐退于世,观察生活。
- 俗浮湛:世俗的浮华与表面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相对较少,但其作品以清新秀丽、意趣深远著称。廖行之的诗歌往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之际,社会动荡之下,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诗歌鉴赏:
这首《半隐诗》展现了廖行之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远引未能忘世”,表明尽管诗人努力远离尘世的纷扰,但世俗的影响依然存在。接下来的“端居且学灰心”,则透露出诗人对心境的追求,他在寂静中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反映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向往。
“定自随时隐见”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从容态度,他愿意顺应时势,选择隐退,而不是盲目追逐世俗的繁华。最后一句“应非与俗浮湛”,则进一步强调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看法,他认为沉迷于浮华并不是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意境深远,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既有对世俗的反思,又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远引未能忘世”:虽然努力远离世俗,但内心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对世俗的牵挂。
- 第二联“端居且学灰心”: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如何让内心保持宁静与淡然。
- 第三联“定自随时隐见”:诗人以随时间变化的心态来观察生活,不求浮华。
- 第四联“应非与俗浮湛”:认为自己与世俗的繁华无缘,寻求内心的真实与平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远引”与“端居”。
- 比喻:将内心的平静比作灰心,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修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是生活的真谛。
意象分析:
- 远引:象征逃避世俗的苦恼。
- 端居:代表一种安定与内省的生活状态。
- 灰心:寓意心灵的宁静与淡然。
- 浮湛:象征世俗的繁华与虚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远引”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追求名利
- B. 逃避世俗
- C. 渴望交友
-
“端居且学灰心”中的“灰心”指的是:
- A. 忧愁
- B. 平静
- C. 痛苦
-
诗中提到的“俗浮湛”主要是指:
- A. 自然的美好
- B. 世俗的繁华
- C. 个人的修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山中杂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半隐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