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白话文翻译:
帝子在苍梧山不再归来,洞庭湖的叶子下荆棘与云彩随风飘飞。巴人的夜晚唱着竹枝曲,到了天亮时,猿猴的悲鸣声逐渐稀少,让人心中肠断。
注释:
- 帝子:指古代传说中的美男子,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
- 苍梧:古地名,今湖南省,传说中帝子所居之地。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湖泊之一。
- 巴人:指古巴国的人,今四川一带,巴人以歌唱闻名。
- 竹枝:一种民间歌谣,常用竹枝作为乐器伴奏。
- 肠断:形容伤心至极,心如刀割。
- 晓猿:指黎明时分猿猴的叫声。
典故解析:
“帝子苍梧不复归”源于对古代美男子的怀念,苍梧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视为隐士的栖息地,象征着归隐与离别。“巴人夜唱竹枝后”描绘了巴地人民在夜晚歌唱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与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诗人,字子干,号丹丘,生于约公元730年,卒年不详,曾任职于官府,后归隐山林,以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山水与人情为题材。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竹枝》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诗歌繁荣时期,顾况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情感,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声,展现了离别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帝子苍梧不复归”即点明了离别的主题,传达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接着的“洞庭叶下荆云飞”描绘了洞庭湖边的景象,原本静谧的自然环境因思念而显得格外悲凉。最后两句“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则将离愁与人声结合,夜晚的歌唱与清晨的猿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从欢快到凄凉的情感变化。诗中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子苍梧不复归:描绘了一个期盼归来的美男子不再回家的情景,暗示离别的悲哀。
- 洞庭叶下荆云飞:描写洞庭湖边的自然景象,将荆棘和云彩的飘动与人心的惆怅相结合。
- 巴人夜唱竹枝后:展现巴人夜晚唱歌的情景,表现出民间的生活情趣。
- 肠断晓猿声渐稀:晨曦时分,猿声稀少,象征着快乐的夜晚已逝,留给人无尽的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夜唱竹枝后”和“晓猿声渐稀”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肠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子:象征着理想与美好,承载着离别的情感。
- 洞庭:象征着自然之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猿声:象征着孤独与哀伤,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帝子”指代的是: A. 一位王子
B. 一位美男子
C. 一位隐士
D. 一位诗人 -
填空题:诗中“巴人夜唱竹枝后”描绘的是_____的场景。
-
判断题:诗歌最后一行的“晓猿声渐稀”表达了快乐与欢愉的情感。 (对/错)
答案:
- B
- 巴地人民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写了孤独与离愁,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顾况的《竹枝》则带有更明显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情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