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歙山栖霞寺
——顾况
明征君旧宅,
陈后主题诗。
迹在人亡处,
山空月满时。
宝瓶无破响,
道树有低枝。
已是伤离客,
仍逢靳尚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栖霞寺的景象,提到明征君的旧宅,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感。诗人在此地感受到人去楼空的情景,山空月明之时,显得尤为凄清。宝瓶没有破碎的声音,意味着这里的寂静;道旁的树木低垂,似乎也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作者已然是一个伤心的旅客,却依然在靳尚祠中寻觅往日的痕迹。
注释:
- 明征君:指历史上某位名人,可能是诗人认识的人物。
- 旧宅:指明征君曾经居住的地方。
- 迹:指留下的痕迹。
- 人亡处:人去之后的地方。
- 宝瓶无破响:形容环境的安静,没有任何声响。
- 道树:指道路旁边的树木。
- 靳尚祠:靳尚是古代的一个名人,祠是供奉他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13年-约770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栖霞寺的景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诗歌鉴赏:
《题歙山栖霞寺》一诗,展现了顾况在栖霞寺的感受与思考。诗中通过对旧宅的回忆,勾起了诗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明征君旧宅,陈后主题诗”,引出历史的回溯,表现出诗人对明征君的敬仰与追思,然而随之而来的“迹在人亡处”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这里不仅是对明征君的怀念,更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中“山空月满时”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月亮的圆满与山的空旷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事的无常与孤寂。接下来的“宝瓶无破响,道树有低枝”,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与凋零之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已是伤离客,仍逢靳尚祠”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结合,诗人作为一个“伤离客”,在靳尚祠中寻找着历史的痕迹,既表达了对过往的留恋,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征君旧宅:提到明征君的旧宅,为整个诗歌设定了怀旧的基调。
- 陈后主题诗:表明这是对过去的追忆,暗示了历史的变迁。
- 迹在人亡处:人去后留下的痕迹,显示出一种孤独与失落。
- 山空月满时:在月明的夜晚,山显得更加空旷,增加了诗的凄凉感。
- 宝瓶无破响:环境的宁静,体现出一种无声的寂寞。
- 道树有低枝:低垂的树木,似乎在低声述说离别与伤感。
- 已是伤离客:诗人自称为伤心的旅客,强调了自己的孤独感。
- 仍逢靳尚祠:在靳尚祠中遇见历史,表现出对文化记忆的追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宝瓶无破响,道树有低枝”,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月、山、树等意象,展现出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栖霞寺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诗歌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对人事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思念与孤独,代表着诗人的内心感受。
- 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显示出永恒与短暂的对比。
- 宝瓶:象征着宁静与清澈,暗示着内心的沉静。
- 道树:低垂的树木,象征着离别与伤感,增加了诗意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题歙山栖霞寺》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顾况
C. 王之涣 -
诗中提到的“明征君”是谁的旧宅?
A. 顾况
B. 不详
C. 陶渊明 -
诗中哪一句表现了环境的寂静?
A. 已是伤离客
B. 宝瓶无破响
C. 山空月满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况的《题歙山栖霞寺》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或过去的思念,但顾况更多地蕴含了对历史的沉思,而李白则是直接的乡愁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