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杨之美家琵琶妓》
时间: 2025-04-29 03:0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杨之美家琵琶妓
作者: 韩维 〔宋代〕
白话文翻译:
杨君热爱古物,世上无人能比,
他自信与众不同,常常独立于尘世。
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世人或许会抛弃,
他却反而不顾他人,只随意追求自己的趣味。
他能洞察事物的精髓,
能取其精华而舍弃粗糙的部分。
虽然官职卑微,俸禄微薄,
却能购得童子教授音乐,收藏书籍。
客人来时呼唤童子,理顺琵琶的弦索,
满脸狼狈,涂抹着铅和朱。
酒樽前一听啄木鸟的演奏,
能使四周的人们都变得欢愉。
有时展出书籍和名画,
卷轴长短俱全,琳琅满目。
即便是破布、坏纸涂抹成黑色,
笔墨依然只能分辨微细的痕迹。
补修破损的书卷,搜寻尺寸,
分别品目,穷尽细节。
以这些为玩物,竟不知老去,
自得其乐,实在是我辈的志向。
难道没有高门大户收藏的美丽佳品,
挂着瑶池、昆仑的图画?
青红相间,令人眼花缭乱,
珠玉堆积,辉映其身。
如果不是绝艺和奇迹,
杨君对此皆视若无物,
他热爱古物,世上无人能比。
注释:
- 杨君:指杨之美,诗中提及的主人公,以古物收藏和琵琶演奏见长。
- 古:古物,古代之物,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 勤身:努力工作和经营自己的生活。
- 反眼不顾:不理会他人,专注于自身的追求。
- 察物类:洞察事物的本质和道理。
- 官卑俸薄:指其官职低微,收入不高。
- 补装断绽:修补破损的书籍或艺术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反映士人的志趣和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古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通过描绘杨之美的生活,表达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以杨君为主线,展示了他对古物的热爱和独特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杨君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强调了他从繁华的世俗中抽身而出的高雅。诗中不仅描绘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书画的欣赏,更体现了他对世俗的淡漠和自得其乐的心态。
在描写细节上,诗人通过对杨君家中琵琶、书画的描绘,展现了文化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樽前一听啄木奏,能使四坐改观为欢娱”,通过音乐的力量使人心情欢快,突出了艺术的感召力。同时,诗中“岂无高门华屋贮妖丽”,则反映了社会上流行的奢华与浮华,与杨君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真正艺术价值的重视。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与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古物与文化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杨君好古天下无:杨君热爱古物,天下无人能比。
- 自信独与常人殊:他自信与众不同,常常独立于尘世。
- 勤身所营世或弃: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世人或许会抛弃。
- 反眼不顾我以趋:他却反而不顾他人,只随意追求自己的趣味。
- 彼其察物类有道:他能洞察事物的精髓。
- 能取精妙遗其粗:能取其精华而舍弃粗糙的部分。
- 官卑俸薄不自给:虽然官职卑微,俸禄微薄。
- 买童教乐收图书:却能购得童子教授音乐,收藏书籍。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杨君与世俗的对比,突出了他的独特。
- 细节描写:对杨君的生活细节描写,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比喻:用“啄木奏”比喻音乐的动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对古文化的热爱和对世俗浮华的拒绝,表达了一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音乐与艺术,代表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 书画:象征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 青红:象征繁华与浮华,反映了世俗的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杨君最热爱的是哪种艺术形式?
- A. 书法
- B. 音乐
- C. 绘画
- D. 古物
- 答案: D
-
填空题:诗中提到杨君的官职是__,俸禄是__。
- 答案: 卑微,微薄
-
判断题:诗中杨君对世俗生活十分热衷。(对/错)
-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描绘了士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
- 《静夜思》:李白,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韩维的诗更注重于对古文化的热爱与个人精神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自然的壮美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