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赠高九万并寄孙季蕃二首
原文展示:
菊磵说花翁,飘蓬向浙中。无书上皇帝,有句恼天公。世事年年异,诗人个个穷。筑台并下榻,今岂乏英雄。
白话文翻译:
在菊花丛中与花翁谈论,蓬草飘荡向浙江而去。没有书信可以上达皇帝,只有一句话让天公生气。世事年年不同,诗人却一个个都穷困潦倒。筑起高台并且安身于此,难道如今就缺少英雄吗?
注释:
- 菊磵:菊花的池塘,象征清雅的环境。
- 飘蓬:指漂浮的蓬草,象征漂泊无依的人。
- 浙中:指浙江省,中唐时期的政治中心。
- 无书上皇帝:没有书信可以上奏给皇帝,表达对当权者的无奈。
- 恼天公:指对自然或命运的不平之鸣。
- 世事年年异:形容社会变迁不断,诗人感慨时局的变化。
- 筑台并下榻:指建立高台并在此安居,隐喻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诗人,字仲明,号天池,晚号云峰。与陆游、杨万里并称,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社会风气变迁,诗人通过写作来反映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变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开篇通过“菊磵”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而随之而来的“飘蓬”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漂泊与焦虑。诗人感叹世事变迁,诗人个个穷困潦倒,体现了对当下文人处境的深刻反思。通过“无书上皇帝”的无奈,诗人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不妥协。
最后两句“筑台并下榻”则是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尽管当下英雄难觅,但仍然希望能有志之士的出现,来改变这一切。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在豪放中不失深沉,更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菊磵说花翁:在菊花池塘中与花翁交谈,暗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飘蓬向浙中:漂泊不定,向南方的浙江而去,象征对未来的不确定。
- 无书上皇帝:无奈于无法直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理想。
- 有句恼天公: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对环境的愤懑。
- 世事年年异:感叹社会的变化,诗人感受到时局的艰难。
- 诗人个个穷:透露文人们普遍处境艰难,缺乏经济支持。
- 筑台并下榻:建立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所成就。
- 今岂乏英雄:对当今社会缺乏英雄的叹息,期待英雄的出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飘蓬”比作漂泊的人,表现无依无靠。
- 对仗:如“世事年年异,诗人个个穷”,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如“有句恼天公”,让命运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菊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
- 蓬草:象征漂泊无依的状态,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
- 皇帝:象征权力与理想的对立,表现诗人与当权者的隔阂。
- 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空间,暗示诗人对未来的希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书上皇帝”的意思是什么?
- A. 有书信可以上达皇帝
- B. 没有书信可以上达皇帝
- C. 上奏皇帝的书信很多
- D. 皇帝非常忙
-
诗中提到的“飘蓬”象征什么?
- A. 归属
- B. 漂泊
- C. 繁荣
- D. 安定
-
“世事年年异,诗人个个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A. 对生活充满希望
- B. 对现实的无奈与焦虑
- C. 对未来的乐观
- D. 对社会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时局的感慨,而陆游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