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作者:曹松 〔唐代〕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
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
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白话文翻译:
天高气爽,淮河和泗水显得洁白,
我料想你正朝着那修筑的道路前行。
汲水时仿佛山在移动,扬帆时感到岸边在滑行。
云在京口的树木间飘离,雁群飞入石头城。
在后夜的宁静中,我遥想你,
各个山峰上已生出了霜露。
注释:
- 天高淮泗白:天高气爽,淮河和泗水显得格外清澈。
- 料子:推测、预计。
- 修程:修筑的道路、行程。
- 汲水:取水。
- 疑山动:取水时,感觉山仿佛在移动。
- 扬帆:放帆航行。
- 京口:指京口(今天的镇江),一个重要的水陆交汇之地。
- 石头城:指南京,因其地势而得名。
- 后夜分遥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遥远地思念你。
- 诸峰霜露生:各个山峰上已经开始结霜、露水滋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风景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色与旅行的情景,反映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思念之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淮河和泗水的清澈、秋天的高远天空,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在这样的秋日里,诗人寄情于山水,表达了对友人方干的思念。
诗的前四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呈现出秋天的美丽。开头的“天高淮泗白”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暗示了心境的开阔。接下来的“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旅行过程中的细腻感受。诗人在取水时感受到山的移动,扬帆时感到岸边在滑动,这不仅是对景象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注。
最后两句“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则通过云雁的离去,进一步深化了思念之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的结尾“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通过夜深人静时的思念,深化了心中的孤独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高淮泗白:描绘了天高气爽的秋日,体现了自然的美好。
- 料子趋修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揣测,充满关心。
- 汲水疑山动:在取水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形成动感。
- 扬帆觉岸行:航行时的感受,暗示旅途的愉悦与美好。
- 云离京口树:云彩在树间飘动,描绘出一种离别的情景。
- 雁入石头城:雁群飞入城市,象征着友人的归去。
- 后夜分遥念:在夜深时分,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 诸峰霜露生:山峰上霜露的出现,暗示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扬帆觉岸行”、“云离京口树”,构成了整齐的句式。
- 比喻:用“疑山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生动感受。
- 意象:云、雁、霜露均为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的重要意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象征着广阔、自由。
- 水:代表着生命与流动。
- 云:象征着变幻无常,思念的寄托。
- 雁:象征着旅程与归属。
- 霜露: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扬帆觉岸行”中,诗人用什么手法表现旅行的感觉?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夸张 -
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指哪座城市?
A. 北京
B. 南京
C. 镇江
D. 杭州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曹松《秋日送方干游上元》,两者均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王维更注重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曹松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旅途的感受,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