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梅》

时间: 2025-01-11 05:55:04

不傍茅檐便竹篱,初开犹未许人知。

一枝到手春虽浅,肯负花前金屈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傍茅檐便竹篱,初开犹未许人知。一枝到手春虽浅,肯负花前金屈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花不依附于茅草屋檐,也不倚靠竹篱笆,刚刚开始绽放的时候还不允许人们知道。一枝梅花到手,尽管春天来得还不算早,难道会辜负在花前举杯的美好时光吗?

注释:

  • 不傍:不依靠。
  • 茅檐:茅草屋檐。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初开:刚刚开放。
  • 犹未许:还不允许。
  • 人知:人们知道。
  • 一枝:一枝花。
  • 春虽浅:春天虽然来得早。
  • 肯负:愿意辜负。
  • 花前金屈卮:在花前举杯饮酒(“金屈卮”指的是金制的酒杯)。

典故解析:

“金屈卮”指的是古代用金子制成的酒杯,常用来象征高雅的饮酒之礼。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怀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芾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擅长咏梅而闻名。其作品大多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折梅一诗写于春季,正值梅花绽放之际,诗人借梅花传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折梅》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孤傲与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开篇以“不傍茅檐便竹篱”引入,突出梅花的独立与不羁,展现了其特立独行的性格。接着“初开犹未许人知”,则暗示着梅花的低调与含蓄,正如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最后两句“一枝到手春虽浅,肯负花前金屈卮”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感叹春天来得早,但在花前举杯共饮的美好时光中,愿意尽情享受此刻的欢愉。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充分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傍茅檐便竹篱”:梅花不依附于茅草屋檐和竹篱,强调了梅花的独立性。
    • “初开犹未许人知”:梅花刚绽放时,尚未被人注意,表现出其内敛的特性。
    • “一枝到手春虽浅”:即便春天还未完全到来,但一枝梅花已经在手中。
    • “肯负花前金屈卮”:诗人愿意在花前举杯共饮,不愿辜负这一美好时光。
  • 修辞手法

    • 对比:梅花的孤傲与春天的早来形成对比,强化了主题。
    • 拟人:梅花似乎有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展现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诗人独立坚韧的品格。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的品格,代表着诗人对理想与追求的执着。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尽管来得早但仍然值得珍惜。
  • 酒杯:象征着欢聚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不傍茅檐便竹篱”中的“傍”意思是什么? A. 依靠
    B. 放置
    C. 抱怨
    D. 观察

  2. 诗中提到的“金屈卮”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酒杯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品

  3.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忧虑
    C. 漠然
    D. 失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李清照的《如梦令》,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对比

  • 比较吴芾的《折梅》和王安石的《梅花》,两首诗都以梅花为题材,但吴芾更注重梅花的孤傲与内涵,而王安石则强调梅花的坚韧和不屈。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