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平望桥下作》

时间: 2025-01-22 10:29:37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

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

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桥试长望,
望极与天平。
际海蒹葭色,
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仿佛,
远水忽微明。
更览诸公作,
知高题柱名。

白话文翻译:

我登上桥试着远望,
尽头似乎与天相平。
海边的芦苇颜色映入眼帘,
整天都能听到水鸟的叫声。
近处的山影仍然模糊,
远处的水面忽然闪现光明。
再看众位诗人的作品,
我知道他们在高处题写的名字。

注释:

  • 登桥:登上桥上,试图远望。
  • 试长望:尝试向远处眺望。
  • 望极:极目远望,看到尽头。
  • 天平:天与地相接的平面,指无尽的远方。
  • 际海:海的边际。
  • 蒹葭:芦苇,水边植物。
  • 凫雁声:水鸟(如野鸭、鸿雁)的叫声。
  • 犹仿佛:仍然模糊不清。
  • 忽微明:突然变得明亮。
  • 诸公作:众位诗人创作的作品。
  • 高题柱名:在高处题写名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号涧逸,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其雄浑有力的书法而著称,并在政治上也有相当的成就。颜真卿的诗歌风格沉稳大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登平望桥下作》是颜真卿在一次登桥远眺时创作的。此时他可能正处于回归自然的闲适状态,感受到山水之美与诗友作品的激励,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登平望桥下作》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颜真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诗友的敬仰。诗的开头两句,作者通过“登桥”和“长望”描绘了一种高远的视野,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描写,更是内心对理想和远方的追求。接下来的“际海蒹葭色”和“终朝凫雁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海边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蒹葭”不仅是具体的景物,更象征着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

“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则通过视觉的层次变化,传达了自然的变幻无常。近处的山似乎在朦胧中,而远处的水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最后两句,“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则是对朋友们作品的赞叹,显示了诗人谦逊的态度与对他人的尊重。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心中对成就与声名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桥试长望:登上桥,试图远望,表现了诗人的探求精神。
  2. 望极与天平:远望到尽头,与天空的平面相接,象征着无限的追求。
  3. 际海蒹葭色:描绘海边的芦苇,展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4. 终朝凫雁声:整天都能听到水鸟的鸣叫,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5. 近山犹仿佛:近处的山景仍然模糊,象征着对具体事物的触摸感。
  6. 远水忽微明:远处的水面忽然变得明亮,反映自然光影的变化之美。
  7. 更览诸公作:再看朋友们的作品,展示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他人的欣赏。
  8. 知高题柱名:明白那些高人所题写的名字,表现出对前辈的追慕与敬仰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形成了对称的画面感。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增加了诗的意境。
  • 拟人:水鸟的鸣叫被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活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敬仰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
  • :广阔与宁静,代表着自由与思想的深邃。
  • 蒹葭:生机与自然之美的象征。
  • 凫雁:象征着旅途与归属感。
  • 山水:象征着自然的魅力与人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凫雁”指的是什么? A. 鸟类
    B. 昆虫
    C. 植物
    答案:A

  2. 诗人“更览诸公作”是为了表达什么? A. 自夸
    B. 对友人的敬仰
    C. 对自然的失望
    答案:B

  3. 诗中“望极与天平”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失落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目标的渴望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注重于意境的悠远与心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表现了更为豪放的情感,强调人与自然的激情互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相关研究书籍
  • 颜真卿书法与诗歌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