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其七》

时间: 2025-01-26 00:21:16

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

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

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
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
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白话文翻译:

这几天大雨倾盆,原来没有落在别的地方。
雨水滴穿了释迦的鼻孔,浸泡烂了弥勒的眼睛。
溪流和涧水怎么能让鱼住得久,最终都要归入大海,化作波涛。

注释:

字词注释:

  • 霶沱:形容雨水非常大,淋漓尽致的样子。
  • 释迦:指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 弥勒:指弥勒菩萨,佛教中象征未来佛的形象。
  • 溪涧:指小溪和山涧。
  • 波涛:指海浪,象征着浩大的力量和变化。

典故解析:

  • 释迦牟尼与弥勒菩萨都是佛教的重要人物,诗中提到他们,意在强调雨水的普降和佛教的广泛影响。释迦的鼻孔和弥勒的眼睛被雨水滴穿和浸泡,寓意着大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甚至连神佛也难以抵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善果是宋代的一位僧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佛教哲理。他的诗风通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致力于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期,作者可能在经历了大雨的洗礼后,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佛教哲理的深邃,遂作此诗以表达内心的感悟。

诗歌鉴赏:

本诗以大雨作为引子,展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同时也隐含了佛教哲理的思考。开头几句直接描绘了大雨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用“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无处不在,甚至连佛教的神灵也无法避免。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事物的归宿和流动性。“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流动的溪流和涧水最终要归于浩瀚的大海,隐喻人生的旅途和归宿。这种归属感与自然的循环相结合,令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整首诗在意象上充满了动感和张力,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了深邃的思想,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日霶沱大雨:描述了几天来雨水倾泻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压迫感和沉重氛围。
  • 元来不落别处:强调这场雨的独特性,似乎是专门为某个地方而来,增加了诗的戏剧性。
  • 滴穿释迦鼻孔: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雨水的强劲,暗示着即便是佛教的伟人也不能逃避自然的力量。
  • 浸烂弥勒眼睛:继续夸张,表现出自然力量的无情,甚至连象征幸福与未来的弥勒也难以幸免。
  • 溪涧岂能鱼得住: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问题,暗示水流的无常和鱼的困境。
  • 终归大海作波涛:总结了自然法则,强调一切都将回归本源,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观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滴穿释迦鼻孔”是将雨水的力量与佛教象征结合,产生深刻的意象。
  •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表现雨势的狂暴,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对仗:诗中对称结构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流畅和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反映了生命的流动性和无常,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雨: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洗礼。
  • 释迦与弥勒:象征着佛教思想和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溪涧与大海:象征着生命的旅程与归宿,体现了事物的流动性与归一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释迦”指的是哪个宗教的创始人?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什么自然现象? A. 风
    B. 雪
    C. 大雨
    D. 晴天

  3. 诗中提到的“溪涧岂能鱼得住”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生命是静止的
    B. 生命是流动的
    C. 生命是无意义的
    D. 生命是孤独的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释善果的《偈 其七》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在描绘自然景象,但释善果更侧重于自然与佛教哲理的结合,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对自然的敬畏,另一个则是对人世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诗歌》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